前几日陪家人去影院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去之前便听说网上对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丑哪吒的国产动画电影好评如潮,当时还在心中暗暗的嘀咕,莫不又是如千与千寻一般的重制版吧。不成想,我这个一向自诩理智的大汉,看到动情处也忍不住的热泪盈眶。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国产佳片。剧中的角色都个性鲜明,好酒贪杯的太乙真人,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择手段的申公豹,为了不让儿子再受囚禁之苦而不惜拔掉自己龙鳞的敖广,为了儿子免于天劫而甘愿赴死的李靖,为了弥补亲子关系而苦苦支撑的殷夫人,都让人感觉非常的真实,有血有肉。
而给我触动却是最大的,却是剧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情节。剧中殷夫人为了安抚哪吒,便骗他是灵珠转世,身负着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大任,因为他天赋异禀,所以陈塘关的村民才害怕他,避他唯恐不及。天真的哪吒听后对此深信不疑,那一刻,我看到他的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此后他便跟着太乙真人在千里江山图里专心的修习法术,等着有一天能够学成出山,救万民于水火。直到申公豹混进了千里江山图,将哪吒的真实身世告诉哪吒之后,当我们再看哪吒的时候,曾经活泼顽皮的小哪吒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躺在破败的屋子里,颓废的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前后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由的想起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的一个中学做的一个实验,他随意的挑选了几个学生,并煞有介事的告诉学校的老师,这些都是经过测试之后发现的天赋异禀的孩子,只要给他们恰当的指导和关注,将来一定会有上佳的表现。结果当他学年末再一次回到这个学校时,发现这些孩子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得分和学习成绩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由此可见,我们下意识里给别人传达的正面信息和期望值,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对他们起到一个正面的拉动作用,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并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反之,如果我们给别人传达的都是负面的信息和期望值时,这个负面的期望也会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和行为,进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这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影响尤其明显,因为这些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都基于身边的成年人对他们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学霸”,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为什么永远都是那么的优秀,而那些被公认为“学渣”,“废柴”的孩子们,在学习上总是难于见到什么起色。
由此我又想起前段时间很火的段子,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而几近崩溃,更有甚者甚至被气得住进了医院,中风,心梗不一而足。同样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的我,当时看到这些段子的时候还忍不住会心一笑。可是当我看完哪吒,联想到罗森塔尔博士的实验时,不由得冷汗涟涟。回想起我在辅导女儿作业时,也曾被女儿气到语无伦次,甚至暴跳如雷。仔细的想一想,这个过程中我的表情,我的语气,我的神态,无一不给我女儿传递着负面的信息。“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个题我都教了你多少次了?”,“这个题都能做错,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想起这些,不由得让我羞愧难当。天底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一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为此不惜花费巨资。而同时我们那些不假思索的言行,又往往在不经意之间为孩子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对他们造成伤害。人常说,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不幸,而一个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的幸福去治愈。为人父母者,实在是不得不慎之又慎啊。
观影偶得的一点小心得,潦成此文以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