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电影内心都很点忑,因为带孩子一起去,怕有孩子不适合的场景。《长津湖》时长近3个小时,我又增加了一份担忧。还好,电影突出的是亲情友情,这应该是几个导演相互取长补短。

看完后,在和孩讨论,孩子收获颇丰。他们课文第二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都和战争有关。孩子历史知识匮乏,他知识记住了战争是残酷的,长征是艰难的。而这部电影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战争场面的画面感。
出战前,国家领导人开会研究打还是不打?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可是怎样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也是个难题。开始起名“支援军”黄炎培提出:“支援军”,顾名思义是派遣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当然是国家,这样,我们是不是要向美国宣战?"随后定为志愿军。
所以我们最可爱的人就踏上征途。
敌我力量的悬殊使这场战争打的异常艰难。孩子们学习长征无法想艰难场面。这部电影把这种差距表现出来了。美军的战争设备是最先进,我们是较落后的。美军物质是充沛的,我们不仅没有吃的,还要对抗极其恶劣的天气。这些场面的选取 都能让孩子体会到条件虽艰苦,但我们军人那钢铁般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尤其是在零下几十度的被冰雕的战士,让敌人都肃然起敬。


影片对个人刻画有很多,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在江边长大的孩子自由顽劣。初入军队,和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形成了鲜明的时比。无论是性格、生活习惯都表现出了格格不入。尤其对他的眼神捕捉,给孩子们提供了点面结合的范例。初入军队时,他的眼神兴奋中又夹杂着柴鹫不驯。
他的第一次成长是在和老兵较量时,被哥哥罚站,他不服气,打算走时影片呈现在他眼前的长城,但在他眼里那是保护山河的责任。被罚战的一夜,他的所思所想我们不得知,但那一夜,他的眼神变得坚定了。他的第二次成长是在行军途中,他们列车被敌人侦查机发现,他们没有掩体,就地卧倒。他正好躺在了尸体旁边,他还是一个孩子,他的小伙伴又被炸。他第一次面对死亡,惊恐、无措被刻画出来。当战争打响后,他看到他的哥哥被敌人困住但他不敢开枪。一个十九岁的孩子,正是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年纪,但他却面临死亡的危险。当他扣动扳机,他就成为了一名战士。
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战争的血腥离我们较远,但孩子们不能忘记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