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模型,辽宁省,就业,结构,升级,滞后性,产业结构,论文
论文导读::通过三缺口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即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所致。所以,通过多种途径挖掘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应该是辽宁省降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的努力方向。
论文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缺口模型
一、引言
配第——克拉克定律提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伴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同时,就业结构也将发生改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不断地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就业结构由第一、二、三产业为主向第三、二、一产业为主的顺序转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多数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甚至某些产业部门的消亡,从而使这些产业原有的劳动力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原有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又会提供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一些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促进就业结构的升级[1]。但是,由于就业结构的演变常常是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演变,所以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如果仅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进行调节,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结构性失业。同时,由于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滞后,使大量过剩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城乡发展的二元性,轻则会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重则还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反过来,还会引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的稀缺,造成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使刘易斯提出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转移的“淘干澡盆”的效应并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就业结构升级的滞后又将不可避免地制约甚至阻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2]
基于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和谐?二者之间应该呈现怎样的演进关系才是最优的?这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也是分析如何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最大程度地降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配置低效率和无效率问题的关键。在此,我们将通过构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三缺口模型来分析这些问题。
二、 三缺口模型(Three-gap Model)
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划分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Product,简写为GDP)包括:第一产业产值(Primary IndustryProduct,简写为PIP)、第二产业产值(Secondary IndustryProduct,简写为PIP)、第三产业产值(Tertiary IndustryProduct,简写为PIP),即可用下面的等式表示:
GDP=PIP+SIP+TIP
该式两边同时除以GDP可得:
(1)
PIP/GDP称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SIP/GDP称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TIP/GDP称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同理,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划分,国内总就业人员(TotalEmployed Persons,简写为TEP)可分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Employed Persons of Primary Industry,简写为EPP)、第二产业就业人员(Employed Persons of Secondary Industry,简写为EPS)、第三产业就业人员(Employed Persons of Tertiary Industry,简写为EPT),则可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出这种关系:
TEP=EPP+EPS+EPT
该式两边同时除以TEP可得:
(2)
EPP/TEP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EPS/TEP称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EPT/TEP称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将式(1)与式(2)联立后,可得
(3)
或者用如下式子表示:
(4)
式(4)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相对于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过高,产生了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缺口(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之差,即EPP/TEP-PIP/GDP);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过高,产生了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缺口(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之差,即SIP/GDP-EPS/TEP)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缺口(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差,即TIP/GDP-EPT/TEP)。而且,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等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之和。
该模型强调了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免费论文。如果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均衡,通常情况下是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即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大于零时,将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一产业的平均利润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利润。对此可以从两种途径解决:一是增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实践证明,效果不会十分明显),这就要求在充分挖掘第一产业内部增值潜力的同时,加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反哺力度,加快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速度;二是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即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这就需要政府在保证经济快速、平衡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过剩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总之,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缩小之时,也就是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填平之日。可见,这个三缺口模型对于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意义。
三、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
1、国际标准的确立
美国的H·钱纳里和M·赛尔昆两位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101个国家20多年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后,得出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3],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标准模式
人均GDP(美元)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00以下
52.2
12.5
35.3
71.2
7.8
21
100
45.2
14.9
39.9
65.8
9.1
25.1
200
32.7
21.5
45.8
55.7
16.4
27.9
300
26.6
25.1
48.3
48.9
20.6
30.5
400
22.8
27.6
49.6
43.8
23.5
32.7
500
20.2
29.4
50.4
39.5
25.8
34.7
800
15.6
33.1
51.3
30
30.3
39.7
1000
13.8
34.7
51.5
25.2
32.5
42.3
1000以上
12.7
37.9
49.4
15.9
36.8
47.3
资料来源:H·钱纳里,M·赛尔昆:发展的模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利用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标准模式”下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标准值、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标准值和第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缺口标准值,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标准缺口
人均GDP(美元)
100以下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1000以上
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缺口
19
20.6
23
22.3
21
19.3
14.4
11.4
3.2
第二产业
就业结构缺口
4.7
5.8
5.1
4.5
4.1
3.6
2.8
2.2
1.1
第三产业
就业结构缺口
14.3
14.8
17.9
17.8
16.9
15.7
11.6
9.2
2.1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人均GDP为200美元以下时,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和第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缺口均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在人均GDP超过200美元以后,这三大缺口将会不断地下降,且下降速度将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出加速趋势。
表3 辽宁省1978-2008年间的GDP和三缺口单位:%
年份
人均GDP(美元)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产业结构
缺口
第二产业就业结构
缺口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
缺口
1978
403
14.1
71.1
14.8
47.4
34.6
18
33.3
36.5
-3.2
1979
460
16.6
67.9
15.5
41.4
39.2
19.4
24.8
28.7
-3.9
1980
541
16.4
68.4
15.2
35.9
41
23.1
19.5
27.4
-7.9
1981
482
17
65
18
35.6
40.9
23.5
18.6
24.1
-5.5
1982
467
17.4
63.4
19.3
34.4
42
23.6
17
21.4
-4.3
1983
512
19.8
60.4
19.8
33.6
42.2
24.2
13.8
18.2
-4.4
1984
518
18.3
61.2
20.4
34
41.5
24.5
15.7
19.7
-4.1
1985
481
14.4
63.3
22.3
34
41
25
19.6
22.3
-2.7
1986
473
15.3
59.1
25.5
34.4
40.7
24.9
19.1
18.4
0.6
1987
515
15.2
58
26.8
33.3
40.7
26
18.1
17.3
0.8
1988
614
16.1
55.9
28
31.9
41.3
26.8
15.8
14.6
1.2
1989
683
14.1
54.3
31.6
31.2
38.5
30.3
17.1
15.8
1.3
1990
563
15.9
50.9
33.2
31.2
38.8
30
15.3
12.1
3.2
1991
568
15.1
49.2
35.8
31.7
37
31.3
16.6
12.2
4.5
1992
670
13.2
50.4
36.4
32.5
36.4
31.1
19.3
14
5.3
1993
870
13
51.7
35.3
33.6
35
31.4
20.6
16.7
3.9
1994
708
13
51.1
35.9
32.7
33
34.3
19.7
18.1
1.6
1995
824
14
49.8
36.2
33.4
31.7
34.9
19.4
18.1
1.3
1996
930
15
48.7
36.3
33.2
30.2
36.6
18.2
18.5
-0.3
1997
1053
13.2
48.7
38.1
34.4
28.7
36.9
21.2
20
1.2
1998
1137
13.7
47.8
38.5
34.7
28.2
37.1
21
19.6
1.4
1999
1217
12.5
48
39.5
34.4
28
37.6
21.9
20
1.9
2000
1344
10.8
50.2
39.0
34.1
28.1
37.8
23.3
22.1
1.2
2001
1451
10.8
48.5
40.7
33.7
27.7
38.6
22.9
20.8
2.1
2002
1570
10.8
47.8
41.4
32.4
27.6
40.1
21.6
20.2
1.3
2003
1723
10.3
48.3
41.4
31.9
27.5
40.6
21.6
20.8
0.8
2004
1913
12
45.9
42.1
47.4
34.6
18
35.4
11.3
24.1
2005
2351
11
49.4
39.6
41.4
39.2
19.4
30.4
10.2
20.2
2006
2790
10.6
51.1
38.3
35.9
41
23.1
25.3
10.1
15.2
2007
3481
10.3
53.1
36.6
35.6
40.9
23.5
25.3
12.2
13.1
2008
4576
9.7
55.8
34.5
34.4
42
23.6
24.7
13.8
10.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同时,结合表1还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的下降,是因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造成的。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将会不断地下降,其就业比重只有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才能降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缺口。与之相伴生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也将会同时下降,这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提高造成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不断提高,其就业比重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才能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缺口。
总之产业结构,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三缺口”应该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规律,这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持续地、大规模地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结果,也就是刘易斯提出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淘干澡盆”的效应。
2、辽宁省现状
利用《辽宁统计年鉴2009》中的相关数据,可以测算出辽宁省1978——2008年间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具体如表3所示: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辽宁省1978-2008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三大缺口间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表3绘出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1978-2008年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三缺口变化规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1辽宁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三缺口演变趋势
1978-1993年为第一阶段,辽宁省三缺口呈波浪式变化。其中,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呈先降后升再降再升,即W型变化,且波动幅度较大,缺口值介于13.8%至33.3%之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也基本呈W型变化,且波动幅度也较大,缺口值介于12.1%至36.5%之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基本呈先降后升,即V型变化趋势,1986年以前均为负值,缺口值介于-5.5%至-5.3%之间,1986年以后为正值。
1994-2003年为第二阶段,辽宁省三缺口呈平原式变化。在此期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波动幅度较小,处于稳定阶段,其中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值基本在2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值基本在1%至2%之间。
2004-2008年为第三阶段,辽宁省三缺口呈梯田式变化。这五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值介于24.7%至35.4%之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基本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大,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值介于10.1%至13.8%之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值介于10.9%至24.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