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知在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最开始是刻意下功夫,以避免自己被声、色、货、利牵累,功夫纯熟了,成为习惯了,从心所...[作者空间]
1、心体上蒙上了私欲,就像眼睛进了沙子,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 2、人心与万物同体,没有人心,万物就失去了被探求。...[作者空间]
1、在自己的中和上下功夫,不要老是在已发和未发上下功夫,不管发还是不发,都是中和。 2、思想最高处,只有体会,没有...[作者空间]
1、柳下惠,圣之和者,给什么官,做什么官。伊尹,圣之任者,以天下为己任,非干不可。孔子,圣之时者,用之则行,舍之则...[作者空间]
1、立志是开始,志于道,就是有志于大道。有志向,所有事都是一件事,都是目标下的过程。 2、郑玄注解三德:①至德:中...[作者空间]
1、反省自己不该这么做,到反省自己不该这么想,连念头都没有。 2、没必要事实都知道,需要知道的是“学习”,知之是知...[作者空间]
1、致良知就够了,功利之心、私心常常都有,追求“提高自己的修养”,将迎意必之心等都是私心,时刻保持回顾,去除恶念,...[作者空间]
1、以不变应万变。良知之能,应千变万化,都不会有遗漏缺失。 2、致良知,处处都可以发力,浅近处,入手处,还是孝悌,...[作者空间]
1、功夫讲求下学而求上达。方向是对的,有时不能太直,还有迂回曲折。 2、一切良知良能,都只在自己身上,不加外求,找...[作者空间]
1、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孔子、颜回的快乐和普通人的快乐有什么不一样吗?孔子、颜回的快乐就是“心之本体”的快乐,不外乎...[作者空间]
1、现实中我们大多是困知勉行的人,但只要愿意去探索、愿意知,愿意行,发扬知行本体,一样是良知良能。 2、说别人行不...[作者空间]
1、良知无处不在,不管当时是什么情绪。 2、良知不动于理,并非不动于情,发而中节之喜怒哀乐忧惧,都是良知。 3、能...[作者空间]
1、精气神都是良知,只不过良知的妙用是神,良知的流动是气,良知的凝聚是精。 2、欲望是被激发的,要坚定不移,就不要...[作者空间]
1、妄心,心不静,妄心固动也,本来是心不动,物来心照,如果心都动了,物来了怎么照?所以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 ...[作者空间]
1、性相近,习相远。本性大家都一样,但是天分不同,禀气不同。只有看到气,才能看到性。性是气的发端。仁义礼智,背后就...[作者空间]
1、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恢复天理和良知”,人的良知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只是到后面常人被物欲蒙蔽,不能辨别...[作者空间]
1、拔本塞源,拔出树根,塞住源头,有点像“亡羊补牢”的感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心最开始都一样,后面...[作者空间]
1、《论语》讲的生而知之,是讲义理,对于礼乐名物,古今事变,还是要学习了才晓得。因为圣人的生而知之,也只是对义理。...[作者空间]
1、心学,就是要修得心如明镜,物来心照。 2、为什么说伟大都是小平凡铸就的?用“致知”来解释,谁做谁知道,虽然知道...[作者空间]
1、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气拘物蔽。致良知。天资禀赋不够,物欲太重,就容易...[作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