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德”,是我国最古老的、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它一直伴随着华夏的历史,上下传承了数千年,始终起着规范、约束人心...[作者空间]
随着我国历史上大唐盛世社会的发展,政治、文化、贸易等,对外相互交往、交流,中国道教也随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韩国...[作者空间]
澳门道教,明代初即有妈祖阁,清时正一、全真等派相继传入。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被迫与葡萄牙签订了《和好通商...[作者空间]
台湾道教,据清代杜臻《澎湖台湾纪略》说,唐代著名道士施肩吾率族至台,始有道教。之后,茅山、正一、清微、全真等派也相...[作者空间]
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研究道教的部分学者,持道家和道教是两码事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老子提出了“道”,但是没有...[作者空间]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第二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作者空间]
宋、元、明时期,统治者均尊重和支持道教并视“道”为本位文化,故道教在整体上发展较好。在这一历史阶段,教内可谓高道辈...[作者空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作者空间]
《道德经》自老子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诸家无不环绕而敬仰之,一时注家蜂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作者空间]
鬼谷子,姓王名诩(xǔ),世称“王禅老祖”,公元前390-320年,河南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隐士、思想家、纵横家、...[作者空间]
“道”文化自伏羲(和神农,轩辕为上古时的三皇)演画八卦(当时只有卦象,而没有卦辞),历经黄帝(其继承上古“道”文化...[作者空间]
“道”的特性,是由“阴、阳”两种自然属性所构成的,它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如把它用在人事方面则是“‘得道’者多...[作者空间]
有人一提及“道”文化,就会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并认为“道”文化是老子所提出、所独有。这一种说法应该较为片面、主...[作者空间]
闵智亭,号玉溪,公元1924-2004年,河南省南召县人。当代著名高道、书画家、第六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亚洲宗教和...[作者空间]
华彦钧,俗名阿炳,因双目失明,又被称“瞎子阿炳”,公元1893-1950年,江苏无锡人。道教正一派道士、著名音乐家...[作者空间]
陈撄宁,字子修,号圆顿子,公元1880-1969年,安徽怀宁人。当代道教理论家、养生家、医学家。 其十岁时,读《神...[作者空间]
张孔山,名合修,号半髯(rán)子,浙江人。清代著名道士、音乐家、作曲家。 张孔山自幼喜爱音律,成年后入四川青城山...[作者空间]
刘一明,号悟元子,素朴散人,公元1734-1821年,山西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人。清代著名道士、养生家、医学家。 ...[作者空间]
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道人,公元1693-1766年,兴化(今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据史记...[作者空间]
朱耷(dā),字个山、道郎,号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江西南昌人(因祖上受封于此)。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作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