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们一样,对余秀华的关注也是始于七年前的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然后陆续在网上读过一些,每一首看了都觉得很开心。是的,就是偷偷开心然后会心一笑的感觉。
钱钟书说,喜欢吃鸡蛋,没必要去认识下蛋的母鸡。
作家不是网红,读者不必追星。我早就到了不会把作品和作家混为一谈的年纪,对余秀华的认识也就是公众给她的标签:农妇、脑瘫、诗人。对她的诗很尊敬,对她的人生很同情。
一个身体残缺的农村女孩,不到二十岁就被父母安排嫁给了大很多的陌生男子,这个灰暗的背景下,会是一段怎样愁云惨雾的人生?
但是前两天看范俭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看得我会心地笑了很久,跟读余秀华的诗一样。
片头余秀华从自己家里走出来,走向一片金黄的麦田。摇摇晃晃的步伐,嬉笑的表情,走出了一副少女轻盈活泼的姿态。我真的没从她身上眼里看出苦难,原来她的人生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乐很多。
这里画外音配的诗是:
在月光里静默的麦子
它们之间轻微的摩擦
就是人间万物在相爱了
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
像一只麻雀衔着天空的蓝飞过
优美的意向,清新的情感,流畅的节奏,一下就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这不是一部沉重的苦难记录,余秀华也不是个苦行僧,她是个一直被爱滋养的女子,所以才纯净得无所顾忌。
余秀华和她当时的丈夫尹世平同余的父母一起,住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农村女孩招女婿上门,那是被家里当儿子养的,跟嫁去夫家要侍候公婆看小姑子脸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状态。不出嫁的女人,是不用长大的,余秀华就永远是这个家里的小女儿。
饭桌上,只有一个荷包蛋,父亲夹到她的碗里,剩下的一点渣子被母亲送入嘴中;要去北京参加活动,妈妈给她穿衣服,围围巾,叮嘱她在外面不要“嘻嘻哈哈”,要她带点钱。她反问:要钱干嘛?她找妈妈要了250,嘻嘻哈哈一副小女儿情态。
走上那条出村的路,残雪映衬下,她鲜红的外套特别醒目。
反正是绚烂,
反正是到来,
反正是耀眼的孤独。
很有底气浑不吝的样子,躯体的残缺蹂躏不了她。
她要和尹世平离婚,吵了一通没有结果,依然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气势汹汹地踢开屋子的门。一个被宠坏的骄纵的女人。
她是全家人的中心,父母和丈夫为她构建了一个宽容有爱的港湾。她可以两三个小时坐在田野看云,家人在准备午餐的时候她在旁边吃零食。影片里尹世平一直在忙碌,做饭,做工,与她的父母交流。在他的认知里,勤快、孝顺,挣钱养家,就是他对这段婚姻应该付出的全部。余母也对外人称呼尹“儿子”,而不是女婿。说明余家父母对尹还是满意的。余秀华对这段婚姻的不满意,不是在于尹世平这个人,而是在于她的不甘心。
办好离婚手续的那天,两人一起坐车回来,车上讨论着这段婚姻里谁更亏,兄妹一般互相开着玩笑,突然觉得,这两个人要是兄妹该多好。不过,在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眼里,爱情和亲情能有区别吗?
但是在余秀华眼里,爱情是身体和灵魂的契合,是她在现在的婚姻求而不得东西。她说,一棵草有怎样的绿,就有怎样的荒芜。雨淋不进去,风吹不出来。
私下以为这句对所有的婚姻关系都适用。
后来,46岁的她遇到了杨储策,一个会用新媒体的九零后。很多人担心她,被小伙子蹭流量。她说:好在我有凌空之心,不让自己陷入,也不让他陷入。
爱情没来的时候,她勇敢去争取,爱情来了的时候,她用心去享受。还有谁比她更洒脱通透呢?
在这个最新的春天,她写了很多好听的诗句给他和他们的爱情。她穿上一条又一条纱裙,浅咖色的,粉绿色的,白色的,和小伙子十指紧扣。她叫他杨猪厕,还说,他应该找到更好的,不过现阶段是我最好。
2015女性传媒大奖给余秀华的颁奖词说她的诗“大胆、独立、豁达”,这三个词是递进关系,因为大胆才独立,因为独立才豁达。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因为有爱的呵护。
而今,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世间,我们还真没有几个人有她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