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的是一对父子的逆袭之路。
爸爸马皓文是桥梁工程师,他设计的大桥因施工时被偷工减料导致坍塌,他独自背起了整个设计院的黑锅,进了监狱。这个时候他的老婆和他离婚带着孩子重组家庭。
7年后马皓文出狱,去家里看望孩子,却发现已不再那里居住还被同事们骂的很惨。等他找到前妻时得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关于他儿子马飞的坏消息,就是因为还武侠小说,逃课旷课,成绩垫底,正面临被学校开除。
马皓文为了让儿子能继续求学,与教导主任打赌,承诺在初一学期末让儿子考到全年级前十名。为了让儿子的成绩提高,银河补习班开班。学员只有马飞一人,老师就是他爸。背负“黑历史”在底层挣扎谋生备受羞辱的父亲和成绩垫底的儿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逆袭之路。
《银河补习班》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高质量陪伴的力量
马飞的妈妈再嫁之后,把儿子送进重点学校寄读,一个月回家一次。
她为有能力送儿子进重点学校自豪,自认尽到了一个母亲最大的责任,并且她觉得寄宿生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有的父母就觉得不适合让青春期的孩子寄读,理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的关键期,很需要父母的关心与引导,寄读过早地切断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精神沟通的纽带。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时期最为关键。一个是幼儿期形成的安全依恋,另一个就是青春期的自我认同。这两者,都需要父母给予安抚与鼓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青春期能够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接受并欣赏自己的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自尊和自信。相反,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太多挫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我们随口的评价,会对一个孩子的自我认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马飞的妈妈就做得很失败。她经常对儿子使用语言暴力,认定他“长了张笨蛋的脸,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救了。”
殊不知这样的话听在孩子耳中就会产生自我认定:我就是笨,我就是没救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完全放弃自己。
电影里的马飞就是如此。
所以马皓文出狱后,看见儿子这副样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走读”。
他把儿子带在身边,生活上悉心照顾,精神上不断给予鼓励,告诉他“你是这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一步步打破他原先的自我认知,重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与自尊,进步巨大。
这就是高质量陪伴具备的力量。
02
不要做权威型父母
家庭教育上还有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听着“我是为你好”长大的,自然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里有控制欲的阴影。
在孩子尚年幼、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父母自然要替他掌舵,但是适时放手很重要,过度的控制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扭曲他的人格。电影中马飞父亲的形象就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和孩子平等相处,父子之间建立起了很好的信任与亲密度。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有一次,马皓文因为申诉请求遭有关部门踢皮球,窝了一肚子火,儿子恰好撞到枪口上,莫名被吼了一顿。
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形下是绝对不认错的,面子上下不来。但是马皓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找了个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主动去道歉,承认“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会有不足之处。他选择了及时沟通来解开心结,亲手引领儿子打破了对父亲权威的崇拜。
03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一直跟儿子强调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你要自己想。
独立思考能力涵盖人生方方面面,敢于质疑权威是最基本的前提。
马飞长大后成了宇航员,执行航天任务时,飞行器出了故障,与地球失联。他提出解决方案后,前辈级的同事告诉他,这个方案理论上行不通,不要做无谓努力了。但是马飞没有听从,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挑战了固有认知,帮助飞船回到了地球。马飞这个坚持,就来自于父亲的教诲。
马皓文教给儿子最有用的独立思考能力,表现在洪水中自救那一幕。知道儿子身处危险却找不到他的前提下,爸爸用高音喇叭喊话,让儿子看看身边有什么,开动脑筋来用,不要轻易认输。马飞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指引下,替自己造了筏子逃出了死亡威胁。
电影里,马飞的作文被教导主任打了零分,理由是严重离题,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马皓文据理力争:试卷的选择题有ABCD选项,任你择其一,但是生活不会给出多个答案让你选,它只会把难题摊在你面前,考验你的应变能力。
危机的形式千千万万,没有标准答案可循,这时候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04
你为什么而学习
马皓文告诉儿子:清华和北大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所以要弄清楚一点:你为什么而学习?
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让父母满意,那你走不远,你注定要过平庸的一生。那些在专业领域获得非凡成就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先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然后在这方面深耕而有所成。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脑子转起来,不要停止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