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孩子常常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的语言背后有着怎样的涵义,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希望本问题对你有帮助。

身为父母,我们都有过这么一种体验:孩子常常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父母无法理解自己时,孩子常会为此感到焦虑,而在我们半听半猜下了解了孩子的意图后,孩子便会非常开心。
事实上,不仅是孩子,每个人在被理解的时候,都会感到高兴。
不过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在成人之间的交流中,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你想的是A,表达出来的却是B,对方理解成了C,然后给你反馈过来的情绪就成了D。那么,结果就是从你想的A,最后却得到了D的情绪,这其中可能是完全的反转过程。
比如,看到女友想买一件很贵的衣服,你心里想“不要买,不要买……”嘴上却狠狠的说“买吧,可以刷信用卡的!”女友似乎故意不听出你的言外之意,很麻溜的“听你的话”,就买了,并且还夸你“对她真好,真有钱!”,而你只能哭笑不得。

成人的世界,这种误会有很多。但,孩子的世界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简单来讲,就是孩子的误解来自,他们无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像成人那样隐藏真实的想法后形成的误解。
举一个例子:
刚刚入园的小朋友问老师,“墙上的画那么难看,是谁画的?”妈妈很尴尬,立马阻止孩子“天天,不准那么没礼貌!”天天没理妈妈继续探索着,当他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哭时,他问道“他妈妈是不是不要他了?”
吴老师看到了这一切,和孩子解释道“画画的难看也没关系,也是可以被挂起来。”——于是,孩子明白了即便自己画不好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老师继续解释道“小朋友哭,是因为想他妈妈了,但妈妈放学后一定会准时来接他。”——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不会因为上幼儿园而失去妈妈。
孩子就是这样,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还在形成的过程中,要知道即便到了小学,出于种种原因,孩子也未必能够畅快的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其中的根源在于孩子的大脑正在成长过程中。
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很清楚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需要一个简码器,不管是成人之间还是孩子与成人之间,所以交流不畅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于孩子的问题,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共情。
共情,这个词儿,你一定不陌生,简单来讲,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然后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想法,并且做出理解的回应,当对方被理解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因为被理解是每个人的愿望。
可这就是问题的难点,首先,我们对自己情绪透彻的理解都是个问题,站在他人的角度,对他们的理解更是不易;其次,孩子当真需要被理解的时候,也常常是我们处于怒火的时候。
对于小孩子,除了共情,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演出来。
举个例子,妈妈发现孩子最近的情绪很不好,但是又问不出什么来,主要是孩子表达不清楚或者是由于害怕不敢表达。妈妈又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灵机一动,她想到以做游戏的方式和孩子把幼儿园的经历演出来,于是她假扮小朋友,让儿子扮老师,很快儿子进入了状态,当妈妈做错一件事情时,儿子大吼道:“你这个坏家伙,你给我跪下!”事情马上有了结果。
关于共情和孩子情绪的问题,在后续的课程中还会陆续讲到,毕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总结一下今天的重点:今天的课程主要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大脑正在成长中,难以清晰的进行自我的表达,他们的语言背后常常另有深意,需要父母们格外的注意,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关注。除了共情外,还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进行表达。
希望今天的课程对你有启发。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