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影评首发于豆瓣电影。无剧透,可放心阅读。
坐在电影院,我哭成了傻逼,也乐成了傻逼。
作为大刘的粉丝,我阅读过几乎所有他的小说。《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在我看来,并不能代表大刘的最高水平。不说《三体》这样的鸿篇巨制,就是在他的短篇里,也有《乡村教师》、《朝闻道》、《诗云》、《带上她的眼睛》等等精彩程度不输给《流浪地球》的作品。再加上几年前被游族影业暴殄天物的《三体》电影版,可以说我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一开始是没抱多大希望的。
而2017年公布的《流浪地球》首支预告片,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这种悲观情绪。那个预告片里,吴京和一位俄罗斯航天员站在太空舱门口,俄国人说他们是玩空间站的老祖宗,吴京淡定回应“没错”,接着拉开了印有“中国制造”的舱门,镜头切远,传来老毛子的惨叫声。
我不是战狼PTSD患者,相反,《战狼2》我也贡献了好几张电影票。在网上看到患者们上窜下跳,我也会一笑而过。我丝毫不担心吴京的“带资进组”,我担心的是《流浪地球》的剧组会不会把民族主义的东西放得太大,反而缩小了电影的格局。熟悉大刘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视野往往拔得很高,不会被民族情绪牵绊。
之后官方慢慢放出了更多预告片、幕后花絮和MV。我对它的观感开始发生变化,我看到了剧组的穷(因为钱都花在特效和道具上了)、演员的坚持(达叔吸氧拍戏,李光洁累到昏厥)、编剧的认真(七千张分镜,上万个特制道具)。我开始相信这是一群认真拍电影的人,他们或许真的是想在大银幕上再现《流浪地球》的悲壮与恢弘。我开始期待,每一次新花絮和MV的公布都能让我关注许久。1月28日官方发布刘欢原创的MV《带着地球去流浪》,之后几天我的手机里一直在循环播放它。
我高兴,我紧张,我害怕。中国科幻电影不容易,这次如果砸了,可能几年内都不会有人尝试了。我已经厌倦了在外国人编织的科幻梦境中寻找精神寄托,我真心地希望《流浪地球》能成功,各种意义上的成功。
在手机上抢了大年初一的票,带着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忐忑。虽然已经跟他们大概讲了小说的故事,也科普了关于大刘的许多知识,然而对于非科幻迷的家人们来说,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简单到粗暴:散场的时候,能不能中气十足地夸一声“好看!”。
事实证明,我完全多虑了。在场的小孩很多,一开始都在不停地向家长问这问那。随着故事的进展,大人小孩都安静了。到了影片后段的几个泪点,啜泣声响成一片。我身边一米八的陌生汉子哭得像个孩子,前排一个长头发的女孩哭得倒在了男友的怀里。
而我自己,也被电影传达出的精神感动得泪流满面。那是不同于滥俗的好莱坞套路的全新精神。人类面对绝望时的希望,是对命运的反抗,是对家园的眷恋,更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宇宙尺度上的一次耀眼展现。
我知道,《流浪地球》成功了。虽然这只是上映的第一天,虽然排片和票房都赶不上它的几个对手,但我知道它成功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是毫不夸张的赞誉。
《流浪地球》没有彩蛋,但是大多数观众仍然坚持到片尾字幕结束后才离场。看着屏幕上占绝对人数优势的中国名字,我再一次心潮澎湃。中国科幻电影从今天开始,不再是问号,而是个惊叹号。它不完美,事实上许多地方都可以做得更好。但这点瑕疵完全不影响我对它的评价: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也是今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座灯塔。从前我们不知道中国人的科幻片应该是什么样,现在,所有人心里都有数了。后来者将以《流浪地球》为参照系,我们的科幻电影,终于不用再流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