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临近下班,被同事叫去帮忙做升级考试的口语测试。我没有问她这个班的情况,我就按照笔试的扣分标准来打分。一男生,在两个地方出错,满分一百分,我给了95分。看到这个分数,他很诧异,不知道分数高了还是低了。
后来同事跟我讲,男孩子在教室里哭了,觉得这个分数太低了。我在心里笑了笑,95分不低呀。可能相对于其他老师,我的要求另类了一些。我班上的学生口语考试得过90分,当时我还觉得这个分数挺符合这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在对待分数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被带偏了,对分数没有正确的认识,认知被带偏了,反而越难取得好成绩。小学阶段基本都是追求满分,三年级后语文加了作文,基本很难取得满分,那就在数学和英语上卯足了劲要考满分。可是放眼全班,得满分的人少之又少。
本来考试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结果到最后成了智力大比拼。能取得满分的基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我的一个学生本身很优秀,在我班上的英语成绩可是说是数一数二,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五。平时学习习惯也不错,能自觉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操心。可是她并不觉得自己优秀,不管如何灌输她很优秀的理念。她最后冒出来的一句话就是“我学校班上的***这次考试又比我高几分”。而且每次提起这个***,她总是用一种近乎崇拜的口气说,他怎么那么厉害,我不管怎么考,都考不过他。
一方面我肯定这个女孩子的积极进取态度,另一方面我又担心,她这样不断念叨会不会成为今后学习上的一个绊脚石,基本放弃了超越这个男孩子的信心。既然事事不如他,那就放弃抗争,服从命运的安排,“既生瑜何生亮”呢?
每次考试结束,大家的关注点不在自己进步了多少上面,而是看看自己在班上排多少名,超过了多少学生,名次没有下降就意味着没有进步,名次下降了就意味着退步了。毫不关心试卷的难易度,事实果然如此吗?
抛开孩子的成绩,家长们都能理智思考,但是一旦扯上孩子的成绩,加上家长会的氛围,大家的关注点就变了。即使学校规定不能排名次,家长也要各种渠道去打听孩子的排名,仿佛一旦看到排名,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下来。
家长的关注点变了,孩子的关注点自然也会跟着变动。
家长知道孩子成绩下降了,不是要纠结或者指责孩子,你为何成绩下降了,而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关注于孩子自身,那么孩子也会关注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成绩低于预期就不高兴,甚至情到深处,哭一哭。
我想说了,哭不能改变任何现状,也许你会觉得委屈,可是今后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平时多练习本领,考试尽力就可以了。
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