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作者: 袖舞清风666 | 来源:发表于2019-11-02 12:06 被阅读0次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题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上焉者”,朱熹认为是指“时王”前的夏商之礼,虽然很好,但不可考评;“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虽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无法做到议礼、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二者有相同处,都说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

        要求当政者身体力行,不仅要有好的德行修养,而且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听从,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要求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一样。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规划有多宏伟,做一两件实事,拿一点政绩出来给我们看看:你修的路在哪里?你建的房在哪里?你办的学校在哪里?市场是否繁荣?物价是否上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成为老百姓的公仆。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提高到理论上来说,这一章所强调的,依然是重实践的观点。“本诸身,征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这是主客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客观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观意图、见解、理论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这里当然还是蕴含着儒者对伟大与崇高的向往和对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原文(译文)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1),征诸庶民(2),考诸三王而不缪(3),建诸天地而不悖(4),质诸鬼神而无疑(5),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6)。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7),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8),近之则不厌。(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顺和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注释


(1)本诸身:本源于自身。

(2)征:验证。

(3)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通“谬”,谬误。

(4)建:立。悖:违背。

(5)质:质询,询问。

(6)俟(si):待。

(7)道:通“导”,先导。

(8)望:威望。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二十九<二>章。(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九<二>章。)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相关文章

  • 《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题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

  • 《中庸》(二十九.明辨<一>)

    题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

  • 《中庸》(二十九.明辨<三>)

    题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

  • “学习学”的五条纲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华杉讲透】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学习之道,是...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

  • 2019-12-13

    继续《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学习之道...

  • 2018-06-01

    以行践言学《四书》——《中庸》篇09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花名出处及寓意

    姓名:朱宝贵 花名:博容 出处及寓意:博,出自《中庸》。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学习·审问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中庸》对学习的深刻阐释,在这五个层次当中,“博学之”...

  • 小石头读小古文《诸子名篇》17

    礼记.中庸 (节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 博学:广泛的学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二十九.明辨<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bc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