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得闲,静读村史《古柳逢春》。昔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盛世修志,意义深远。当下读志,得益醒世。
故乡,小山村,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地理名称的代表,只是地图一个不起眼的点,在大一点的地图,基至找不到,只是模糊的存在。但是他浓缩一个人,一群人的情感,也许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容不得任何触碰。但是就有这些一群人,历经十多个春秋,抱着谦恭丶虔诚把小村的前世今生,梳理出书,甚或不能称之为书,或者志,只是资料的收集,却让我们魂牵梦绕!居功至伟,善莫大蔫!
作者们把一个黄河岸边,前有照,黄河东带,后有靠,秀岭列屏,人才辈出,风水宝地,存续870多年的古村的历史丶地理丶人物丶风土带着温热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按照古代宜粗,现代在精,关注当下的逻辑脉络,叙写千年史。难能可贵的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贯穿始终。村上的第一个党员丶第一个党支部丶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党组织在革命时代的血雨腥风,在革命建设年代的独特贡献,村党组织是大家的主心骨,党员丶民兵在建设农村的排头兵丶主力军,展现地淋漓尽致。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视野开阔,随着社会开放,把在全国各地走南闯北的村民,甚至漂洋过海者都收录在案!
小山村,物阜民康,依山傍水,农林并茂,实际上,毕竟是小地方。背山面塬,土地贫瘠,近千年的历史自然灾害不断,十年九旱,清光绪三年丶民国18年的大旱,饥民遍地,饿殍盈野,人口锐减。村民生活的必需品水丶电丶路丶校的改善真正百姓生活还是在解放以后。1959年沿村而过的公路,1962年村中有了学校,1965年全村通上了电,1982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村中古建筑多达20余处,也是作者最为在意,最为着重,倾注心血的庙宇丶祠堂,但终究逃不出时间的雕刻,大多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仅仅留在老人们的口头传说之中。村也许县志上有一星半点人物,但是不妨碍作者的热情,丝毫不减弱对小山村的情感。因为它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魂!
衷心的谢谢这些可敬丶可爱的乡贤们!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愿我们的乡村更好,更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