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牛津大学

中国时间的腊月二十六,我们该回家的日子。早上醒来刷一遍朋友圈已经成了习惯,这一遍刷下来,眼泪不止。今天的主题词是回家,加拿大的研学团顺利到达,南京研学团第一批已经到达,第二批在上海乘机。
我们今天也要回家。
农历的新年是所有中国人回家的钟声,不管身在何处,我们都要回家。
常常会感慨自己是长不大的孩子,也会用七天作为自己离家的极限,好在一切都刚刚好。

思绪回到当下,昨天在沙沙雨中参观了牛津大学。说是沙沙,其实是分不清是雨还是雪。好在司机师傅为我们提供了雨伞,为一路的寻访增添了一份色彩。牛津大学在一个小镇中,小镇也在牛津大学中,这样的设计在中国很少见。关于牛津大学早有耳闻,只是走进以后还是会有文字不可描述的感觉。
浅黄色的古老建筑,宁静的伫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与优雅穿梭的人群,形成了流动的风景。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见到牛津大学的大门,也没有哪个地方专门标注着牛津,这一点与我们是极大的不同。
牛津大学以院为单位,每个学院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分布在小镇的各处。“系”主要是教学单位,负责授课。“院”和“系”是的平行单位,各司其职,令我们吃惊的是牛津大学不分专业,学习内容以学校的分配为主。
走马观花的寻访,只能凭着感觉来欣赏了。值得庆幸的是,几天来陪伴我们的导游,非常的厉害,关于所见之处的讲解不仅生动而且颇具思想的表达。在他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牛津大学以文科见长,许多首相及政客都出自牛津。

说到导游,刷新了我之前的认识。接待我们的导游来英国12年了,一位40岁的男士,身上有一种平和的幽默。对于英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教育及目前的基本走向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路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讲解,没有平铺直叙的知识普及,更多的是自己见闻的分享和思想的表达。换言之他在用自己40年的生活经历诠释着自己的职业。
陪伴在侧的司机师傅年龄预估在50岁左右,香港口音。与我们交流不多,最多的一句是就是“请系好安全带,谢谢。”他对英国的路况非常熟悉,即便如此也一路带着蓝牙耳机,既不影响我们,也准确了解路况信息,不在路途中耽误我们片刻。一次因去洗手间晚于我们一分钟上车,回来后就立即向大家道歉。这一份礼貌与对工作的尽责值得尊敬。

行走在路上,身边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符号,我们的遇见一定是为了让经历更加美好。一行六人的团队,是我时刻学习的榜样,李校长超强的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让我尤为佩服,站在思辨的角度,去发现与分享。梁校长温文尔雅,总能捕捉到每个人的需求,给予帮助与引导。张校长和善而有力量,总能让人感觉他在背后支持着大家,非常安心。龚主任作为领队事无巨细,周全安排,照顾到每一个人,温暖而贴心。王园长像邻家姐姐,没有一点距离感,凡事谦让与照顾,有了她的一路同行,总会安全感十足。这些人还有共同的特点: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如果说此行最大的收获,莫属从他们身上所学到的点点滴滴。
走过一段路,遇见一群人,经历一些事,这就是最好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