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精读拓展材料,头一天以作业形式布置了课文预习翻译,文言知识练习。
课上先以订正方式巩固文言知识,
然后明确了写作任务,以任务驱动深入理解文章。先由小组各自练习课文表演,然后集体分享课本剧表演。
第三步,以老师点拨形式归纳找寓意的方法,最后让同学们完成写作任务。
课上课下,时间安排紧。
课内课外,材料丰富,自主学习。
可以说,完成了一次高效率的学习。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①变通创新方面。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②用人方面。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
③教育方面。因材施教,使其终有所用。
④人生观方面。既看中有用之用,更看中无用之用。
《大葫芦、大境界下的审美自由》
于宁老师
当一个葫芦大到不能自举,是为之悲叹,哀其太大,还是系为腰舟,飘游江湖?当我们以常人的实用的眼光来看,自然逃不掉世俗的功能,而当我们以物之“能用”的角度去看待它,打开壁障,创新角度,多种眼光:就能以无我、无功、无名的审美自由去将外物重新打量。
正像朱光潜先生所写,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樵夫看见劈柴、工匠看见木材、画家却能审美地观照其昂扬的精神和遒劲挺拔的枝干。
所以,去除心之蔽、我之执,眼之障,你就能得到精神的大自由。
《做一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于宁老师
世之功用有大有小,而他却宁愿浮于江湖。
树之葱茏直参云天,为宇为栋,而他宁愿弃置于无何有之乡。
当纵横捭阖的苏秦、张仪谋权争地,他独立于青山,鼓盆歌唱。
内心充满生机,笔下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大到能作舟的葫芦,能不皲手的神药,他的作品确实充满野味,有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
也只有能独自在清风夜唳中守候心灵明月的人,才会看穿巾筐宗庙里的供奉剥夺的是自由的性灵。只有追求三万里外南海的大鹏,才会超越百金利、卿相尊,追求神之纯粹、魂之不疲,天地万物、磅礴为一。
世人计算来去,无非是利益的大小多少。
而他,虚于恬淡,乃合天德,曳尾于涂,生机勃勃。
泰戈尔说,翅膀上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起来的。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大热。我说,你冷的是世俗人情、功名利禄,热的是心灵自由、天地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