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醒来,赖在被窝里听了好一会的感恩冥想。老爸买菜回来,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拱着。
现在的我们,各自有自己的节奏,允许对方在自己的节奏走。
有一些你「应该」这样做的话,越来越少在家里出现,真正的对彼此多了「理解」,少了「自我期待式」的控制。
其实,当没有这份期待与控制时,作为孩子的我反而很自觉地想着可以帮爸妈分担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事滋养到他们,由内心被「爱」驱动着去做,而非「应该」与「必须」。
一份允许,会让爱流动
一个家庭里,当允许别人成为别人,允许自己成为自己时,整个爱的场域是流动的。可以敞开地沟通,少了顾虑的表达,多了真诚的分享。
有时在面对爸爸妈妈之间他们自个没有意识到的模式时,可以清明、轻巧地在他们之间起到润滑的角色,助他们化解掉在某些行为和感知上对彼此的误会。
像有那么两天,爸爸一早起来很大工程地在洗碗筷、搞卫生,那会我还疑惑是不是自己前一晚没有把碗洗干净,搞得爸爸要返工。
后来问老爸,老爸说因为妈妈每天都会有早起这样摆弄的习惯,有时看她工作太忙就想着帮她分担下,可是呢他想「简化」下,时间太长,他就不够时间忙果园里的事,但又怕妈妈不开心,以为自己不愿意帮忙。
而在老妈的角度上,确实常会感到委屈,尤其在工作太累身心疲惫那会,会感觉身边人不理解她。爸爸以往的表达方式,也让他明明是善意的出发点,最后被误解,他也委屈。
两个人彼此都在乎对方、爱对方的,如果因各自的立场角度想当然的“以为对方怎样”,而感受不到对方的在乎,那就太可惜了。
这时,就是我这个女儿出马的时候了。先找妈妈了解她那个大工程习惯的缘由,才晓得以前她看到过碗筷有老鼠出没遗留下的痕迹,对于她这位讲究讲卫生的医生而言,觉得不每早起来洗洗、抹抹内心就不舒服,尤其担心用餐时的心里反应。
这时,先理解妈妈有这样的心理和顾虑是正常的,随后以呆在家里的这些天的观察老鼠已没了踪影,因老爸做个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她释怀担心。
也进一步表示,如果她还担心也没有关系,如果自己搞卫生的话,可以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只是,因为每个人做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如果老爸想帮忙的时候,可能他会觉得用他自己的方式也可以的,我们能否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想法来呢。
就是:同样做一件事,我们允许自己按自己的要求,也允许别人按对方的方式,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各自尊重。
有了前面的铺垫,妈妈很容易就理解了,或许自己之前有误会到自己先生的地方,而先生顾虑到自己又不好表达,结果在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上造成误会。
放下自己的标准,允许别人「不可控」
看似很小的事,但很多家庭的矛盾就产生在各种小事上的纠结,引发出自我的不被尊重、不被认同、不被爱的感觉,然后各自情绪一出来就容易引发“世界大战”。
我们甭去管什么原生家庭给自己造就的什么模式先,而是看我们当前愿意过怎样的生活?
我们愿意在当下的生活里感受到爱、感受到喜悦的,那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放下自己的标准、放下自己的期待值,允许彼此成为自己,允许别人「不可控」,允许一切「无常」。
一旦我们不再强烈地想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所设想的一样、愿意看到、感受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美好时,彼此的关系怎会不和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