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原名王阿成。
阿成的这篇小说,一个特别让我感觉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点是,一个称呼,“江老先生”,这样一个有年纪的称呼,它是频频出现在文中,写他小时候的故事比较多,是一个倒叙的写法,但是会有一种距离感,就是感觉这一个老者做事情,是小孩子的,就有落差感吧,有年代感,感觉时光无情,但它又充满回忆,如“江老先生便冲着春楼稚声稚气地喊”,作者是一个第三人称的身份去为我们描绘一个故事,题目是“良娼”,我刚开始以为是重点写一个女人,会写她的故事,但是小说一上来就写江老先生,而这个人物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一样的角色,他是这“良娼”的儿子。
江老先生从小就是瘸子,感觉他就是很悲情,为这故事奠定一个有点悲苦的基调吧。这个人,又老了,又身体有缺陷,最后在结尾交代他是一生未娶,更加感觉他是非常凄惨的。
接着写到他母亲,是“良娼”,是主角,也是一个悲苦的境遇,父母都去世了,自己一个弱女子,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无依无靠的,最后为生活所迫,只能选择卖身。这也可以看到时代的残忍,也是生活的凄惨,或许是命运的捉弄。然后她遇到的第一个客人,对她来说,也是有一点特殊的,她也爱他,一个叫宋孝慈的男人。看到这个名字,我觉得他或许是人如其名,孝顺慈祥,善良温柔,但是好像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该不会找妓女,当然,“妓”和“娼”是不一样的,有细微差别的……
这个人是江老先生的生父。但是貌似江老先生不知道这个事。或许母亲从来没有告诉江老先生。为什么不告诉呢?也许是为了一种无形的尊严,为了不让宋孝慈感觉有负担,是一种爱,或者是因为孩子是瘸子不想让宋孝慈挂心?
因为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如果告诉宋,她觉得宋会为了她和孩子而留在那里,不出去闯事业?
又或者母亲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人,她觉得自己和宋的关系不应该受到什么改变,她想靠自己一个人抚养孩子,但她是那么地爱宋啊。虽然后记里面告诉我们,宋孝慈真名是李春林。所以,宋他一开始是骗人吗?不过可能是有苦衷或者出于保护自己,他用了假名?或者宋一直都不用真名,都是用“宋孝慈”行走江湖?那应该就不算是骗人吧。
宋对江老先生一直很好。如果宋不知道江老先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对他那么好,那宋真是很爱江桃花了,“桃花”,名字很美的感觉,而且她院子里也种有两株桃树,她死了,桃树也死了。
如果宋知道她和他有儿子,那一直没认吗?应该不会吧,或者因为儿子是瘸子而不想认?
这一点,作者没有交代。看上去,宋是不知道的。
那这样,江老先生就更是一个很苦的人了,为什么会瘸,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是天生的,他活了63岁,并不是长命的人,小时候苦日子挺多,十几岁时就没了母亲。但是宋以舅舅的身份陪他有些日子,对他很好。
“良娼”这个标题很有力量,表现弱小群体的悲苦生活,也展现出一个温柔善良、有骨气的女子的无奈和悲哀……一种历史感,苍白又不可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