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知识的方法越来越单一,对学生管理越来越严格,学生学校唯一被看重的价值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其余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
学校里没有滑梯与秋千,学校是几栋楼加一块空地,学校是整形医院,是监视器是体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地方;学校是比监狱好一点的地方,学校是未成年人的集中营,是教师最神气的地方。学校是爸妈最放心的地方,是禁止谈情说爱的净土,是优胜劣汰的战场。
学校可以像教堂一样使人在一切精粹的文化中受到陶冶和洗礼,人通过学校教育可以达到像上帝一样的完美状态,尽管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教育人的本意也是要造就心灵完美的人心灵完美的人就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
教学的核心自然是人,可以说再寻找不到什么更重要的因素了,但现实状况却不是这样,人就偏偏被排挤掉了。目前的教学不是以人为核心,而是以教材,考试,分数等完全外在于人的东西为核心。考试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仅仅从智力方面培养人,而忽视其道德方面,这无疑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成为社会的威胁和隐患。所以,教学本身就是以教师的人格点亮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放射出人性光辉的一个神圣的过程,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如果说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那么师生关系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人的非常重要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如果把教师贬到苦海里,教师也很难把学生送上幸福的彼岸。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讲,社会已经为他们创造了充足的幸福条件,他们就希望通过学习,工作和生活来享受已有的幸福,在享受已有的幸福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幸福。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并且表现出特别的魅力,与人的内在的幸福体验密切相关。
没有了人格魅力,教师的教育将是非常有限的,他仅仅传递的是一些知识信息,很难起到构建人的美好心灵的作用。
教书育人必须依赖于教师全身心的投入,而且是自觉自愿的,热情洋溢的投入。教师教书育人的持久意愿和热情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教师所体验到的内在幸福。只有人们从事一项工作感到深深的内在幸福的时候,才能产生从事这项工作的真正意愿和热情,相反,当一项工作给人们带来了内心的痛苦并看不到幸福希望的时候,除非是迫于生计和其他强制性措施。没有这些内在的幸福感受,那些从事外部工作的意愿和热情就会统统消逝。
教师的幸福是宁静意义上的幸福。
哲学之外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有信仰的人的头脑中。
幸福需要一定程度的忙碌。这种忙碌是个人自由自愿选择的结果。
闲暇的结果会造成各种能力可怕的停滞,那就是厌倦。为了消除这种可悲的感觉,人们又求助于仅可取悦于一时的琐事,从中得到刺激,并借此唤醒停止的才智。
幸福不依赖于别人去创造,而依赖自己对生活的积极建构。
有些人,与幸福无缘:工作暗淡,同事冷漠,家庭没有生气,自己没有希望,好像他们总处在生活的磨难当中一样。
学习是教师的应有之意。
教师的基本工作就是教授别人学习。教授别人学习的人怎么自己不是一个学习的人呢?只有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学习的人,才有资格教授别人学习。有一个率先垂范的问题,树立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别人学习。不学,根本激不起其他人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学习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根本方式。
只有做一个学习的人,才能获得做一个教师的资质。
真人,首先是人格和灵魂的真。
教师无不以相当的知识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教师掌握知识的程度完全与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影响成正比。不能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探求知识激情的教师,也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最大的资本就是自身的知识基础。
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的精神生命提供巨大的精神食粮。书是人心灵的抚慰剂,使人心胸豁达。书读得多了,对人对事的态度就会改变,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就不会围绕眼前的利益旋转。
当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并使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充盈起来的时候,人的自尊不仅仅是来自外部世界的肯定和褒扬,更重要的是自己肯定了自己,自己使自己超越了其他一切世俗物理而显示出了可贵的自尊和无限的优越感。
读书三境界:1读知识。2读思想。3读生命。
非常教师:1对工作饱含热情。2知道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提高自己。3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4擅长与学生交流。5能激励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潜力。6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思想的涵养。由教师传播知识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地知识转移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灵的建构,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田里的播种与耕作,只不过他更多地利用了知识这个原料。
只有具备一定思想的人才能成为教师。当教师思想绽放光彩时,他的教育自然魅力无穷,而当教师的思想贫弱时,他就缺少吸引人,教育人,影响人的力量。
人品的涵养。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他不但向学生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以高尚道德人品影响学生的心灵,所以,人品是教师的第一素质。
最乏味的课堂, 就是那些教师没有自我含量的课堂。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只知道僵死刻板的知识,只知道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就是不知道鲜活的自我在课堂中的意义。
强调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是一个情感动物,无论进行任何活动,都希望伴随情感的互动。只有在人的情感王国里悦纳的东西,才能在人的心智世界里可以被接受,进而发生特殊的意义。
能把人的精神世界积淀起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单一变丰富的最好办法就是写作,只要不断坚持写作,各种知识之流就会涌进人的精神世界。
写日记。写随笔。写专业。随笔最能吸附思想,也最能养育思想。随笔是对自己心灵的升华,是对自己人生的升华,是对自己思想的升华。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版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完整意义上的人。
教育的最大职能就是把人们沉睡的意识和精神唤醒,从而培养起人各种各样的素质和能力。
不可抽象地看待人性问题,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我们必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历史地具体看待人性问题,而且没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差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习上的差,一种是行为上的差。学习上的差生分三种,1由于智力上的障碍导致的差生;2由于不用心学习导致;3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差生。行为上的差生也有三种,1不守规则和秩序,融不到集体的行为中,我行我素;2沉溺于某些坏的习惯不能自拔;3危害他人的行为,如打架盗窃等。
教育的基本信念就是不放弃任何人,如果教育存在选择的话,那就不是教育。
一个人的发展水平越高,他的道路就越特别,甚至完全可以脱离我们的常规教育。
内在的自由,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
人的成长发展并不是期待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自己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欲望,一个总期待他人满足自己欲望的人,很少能培养出什么能力,从而体现人生的价值。
任何教育都试图让教育者自己能支配自己的时间,但电脑电视试图占有人们的一切时间。
人生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在有些内容上,各个阶段的生活不能互相逾越。儿童就应该生活在儿童的生活场景。
上一代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这远比明确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直接推行的教育内容,专门搜集的言论对下一代人影响大。
教育的效力只有在两代人相互满意甚至相互欣赏的情感气氛中才能发生。
教育没有能直接给予人的东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引导,培养学生,使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生长出这些东西来,本质是学生内在的生长而不是我们的直接给予。
人决不能只有学习工作的时间而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休闲娱乐的时间一定要大于学习工作的时间。
闲暇才能保证一个人有充足的思考,充足的思考就是磨砺智慧的通道,自由才能保证一个人无所顾忌的思考,无所顾忌的思考就是培养思想的途径。
自为教育的关键就是触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一切教育都是在自我觉醒和自我需求的条件下进行的,只有我们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并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问题才能解决。
任何一个高明的,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从事的都是唤醒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和向善性的教育。
一靠教师自身的魅力或吸引力,二是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或激活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能达到这两种效果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成功的。
教师魅力四条:1具有智慧的灵光,其谈吐往往能摄人心魂,洞穿人的心智,表现出深远的活力和影响力。2具有浓郁的人情味,使人感受到亲切,温和,既能激发人的尊敬之心,又能使人容易接近。3经常面带微笑。4具有学习的激情。由这样的教师和这样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就已经是非常好的自为教育了。
学习是学生内在心灵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就是学生在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中完成的。
智慧的意义就在于思考,思考的目的就是获得思想。
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教育,是让人们拥有丰富思想的教育。
所谓思想教育就是要人们能够进行智慧性的思维并能获得智慧性思维成功的教育。它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思想的人。
只要可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教育过程与其说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刻程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实施思想教育的三个环节分别是获得思想,寻找思想和学会思想。
中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进富含人类优秀思想的各种书籍。
会思想的人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对书有独特的嗜好。犹如各种食物是对身体的养料,书就是会思想的人的养料。一个人的思想山峰的确是由一本本书堆积起来的。
教会人思想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培养起人们对书的情趣,学会思想就是对书产生了浓郁的情趣。
一个人对书的热爱程度以及阅读了多少书就反映了他受教育的状况。
最大层次的课程就是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因素,即人所处的环境,环境是教育人的无所不包的力量;第二层次的课程就是承载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书籍;第三层次的课程就是包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一个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教材。
有了这群大小不同的课程观,老师就会在三重视野上教育学生。第一重视野就是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进行教育。
凡是好的教师都是把学生引向书的海洋的人。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为基础,适合之,则有教育的必要,不适合,学生的生命将会受到干预和摧残。
教育就是从困惑开始,然后到迷雾退去,再到知识风光的清晰显现。
成长需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认识与理解的欲望;二是美的需要;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次把教育的目的归结到人的身上,把形成丰富的人性看成教育的根本使命,认为人的一切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是人性丰富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副产品,是人性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教育领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坚决反对教师不理会学生而任由自己随心所欲地进行教育。
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人教版2001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浙江出版社2003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华龄出版社2002
罗素--社会改造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