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有矛盾吗”,我的答案是不矛盾,在一个大时间维度里,我可以很好地把这些都相容到一起。
静待花开
就是普通人不能理解时间管理高手的第二个误区,你们只看见工作量,只会用自己的工作效率计算,结论就是这个人没有休闲时间。可真相是你要用100个小时才能做到的事情,也许我只用10个小时就搞定了,完成得还比你的质量更高呢。
不过要走到这一步,你必须经过很多细致的练习才行,别指望一步就成为像柳比歇夫这样的高手,你可以看看《奇特的一生》,但真正能理解他生活状态的人,首先也得是一个超级自律、超级有效率并且超级爱生活的人。
很多人看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感觉这个人活得太累,每天都记录自己干什么,不折腾吗?
其实这都是一种误会,柳比歇夫也好,我也好,我们关注和研究时间管理,出发点很简单:我们想搞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想搞清楚要成为这样的人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效率才最高。本源是目标驱动!
事实上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弱点、缺点,还有不足之处,幸运的是我也比别人更早认识到我内心到底在追求什么。
对于柳比歇夫,他早早就决定献身生物学研究,但他评估完生物科学后就意识到穷其一生也只能在科学上完成很少的一部分工作,虽然这个工作对于其他人已经是天文级别的成果。所以他选择心平气和地前进,日积月累地巩固,这是最佳的工作策略。
他用这样的策略度过一生,很好地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但是对于其他人,用他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时间,是否就是恰当的策略,答案可不一定。
比如说一个艺术家,每天记录自己工作的分分秒秒有必要吗?更随性、更随意、更夸张的生活方式,也许有助于艺术家的灵感诞生。
再比如说我,我的工作策略是记录事件清单,但不刻意记录我的事件耗时,我只从比较长的时间段统计我做一个工作需要花费的有效时间,进而更加合理地组织我的碎片化工作时间,以求整合这些碎片时间达到更多的劳动产出。
这是我的工作方法:利用碎片时间大量产出多元化的工作成果。这种时间管理法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整合思维。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背后更多是积沙成塔。如果按照他的方法工作,我就很难做到在几个领域内都游刃有余地跨界,并利用这些跨界碰撞出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往往又能够加速我的前进。
柳比歇夫也跨界研究了大量话题,这些话题虽然和他的专业无关,但是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放松了大脑,其实也有助于他有效开展工作。而我不太一样的是,我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