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月2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了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这8个省份的高一新生已赶上了这次改革新浪潮,其中3省市很可能会采用“3+1+2”模式。
但是作为选科的主体——高一学生,面临选科时,不只是对未来的困惑,更多的是对于当下的迷茫和无助。
NO.01改革或推行3+1+2模式
“3+1+2”新高考方案使学生可以选择的高考科目组合减少了到了12种。 现在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高考“3+1+2”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考“3+3”模式。既不会让同学们太过于“偏科”还让更多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学科,不仅仅实现了教育部门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不耽误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这个新高考方案对教育的长远发展还是有利的。
“3+1+2”模式
“3+1+2”的新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该模式在增强选择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避免弃难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学素养的下降,有专家提出在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同时,对物理、历史两门科目计120分,采用原始分计分。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
“1”,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
“2”,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原来“6选3”选科的20种组合,直接减少为12种组合,物理、历史分道扬镳。对于高一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由20种选择变成12种选择,难度显著降低。
那么在面对高考变革和学生疑惑的时候,身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选科呢?
NO.02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两个关系
选科和选专业的关系
首先,明确选科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能力、兴趣和专业倾向。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学进去的学科;最后还应该按照目标专业和目标学校对学科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不能一意孤行。
其次,要时刻提醒学生选科与未来的选专业是紧密相关的。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等同于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进行。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学生进行选科时,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
由此可见,除了政史地的传统文科,大学专业的可选比例较低,其他的选科方案限制都是比较小的。
选科和选大学的关系
需要让学生了解,选科除了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的大学,不同大学的资源和平台是不同的,院校之间也有梯队之分,在进行院校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院校的平台资源,还有院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也存在差异和行业优势。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详细地介绍大学和大学的平台资源和情况。
试界生涯系统,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帮助学生评估当前的困难,结合大学不同的专业报考要求,为学生选科提供合理指导。
了解试界生涯系统使用详情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NO.03 新高考选科具体步骤
老师应该提醒学生,不论高考政策怎么变,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认真地学习好每一个科目的必修内容,确保合格性考试顺利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每一个科目的学习特点、压力大小,通过成绩的排名和自己的兴趣进行综合评价,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为后续的选科打下基础。
1.提醒学生兼顾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自身的潜力
兴趣是个人秉性和思维模式的体现,是第一前提。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上的课、想参加的兴趣小组或社团分类,这样就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同时个体在努力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学习成果较好的学科可能就是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所在,而对于收效甚微的学科,则表明该个体很可能缺乏学习的优势和潜力。因此,老师应该建议学生选科时适当地以自己的学习效率为标准,了解自身潜力。
2.提醒学生以成绩为依据,考虑学校的优质资源
成绩是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老师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将各科成绩做详细的分析比较,看清楚其哪科更具竞争力。提醒学生在选择时考虑学校教学资源更有优势的科目,让自己享受到最佳的教学条件。
3.提醒学生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趋势和理想职业
学生选择与自己理想职业接近的学科,在学习生活中将会有促进作用,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选考科目需要通过系统思考,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兼顾家人的想法和社会的需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趋势,多和父母家人沟通,借鉴成熟的经验,更加全面地考虑和慎重选择。
4.提醒学生选考科目的组合要匹配高考录取规则
老师应该和学生讲明选科和以后选专业和大学要进行匹配,根据自身情况尽量选择可选专业范围大的科目组合。
A TIP
老师可以通过PBL式教学,帮助学生以明确兴趣职业方向为目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模式,走近专业和职业,体验大学专业的思维模式和职业工作环境。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优化,我们找了一种符合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的课程形式。我们与高校相关领域教授学者和全球领先企业合作,根据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对不同学科和职业的认知现况,取材于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问题或职业的典型日常工作,研发出各个学科职业的问题导向(PBL)体验项目。通过项目体验、学科地图和生涯反思三个环节,编写属于自己的生涯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