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二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二

作者: 许小胖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1-08-26 20:01 被阅读0次

10.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11.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是优点。

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孩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12.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13.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14.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比如,我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15.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感”。

16.我们应该摒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现实无法改变。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17.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而且,这种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18.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并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19.人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就知识、经验或者责任来讲也许存在着差异。但是,人的价值并不能用这些来决定。因为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20.青年:先生您能摆脱一切竞争吗?

哲人:当然。我不追求地位或名誉,作为一名在野哲人,过着与世无争的人生。

青年:退出竞争不也是认输吗?

哲人: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21.我们有时候会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但是,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但是我么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22.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老人权利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23.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24.很多情况并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25.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26.“你变了”。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一方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有那样感觉。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非理由。

27.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28.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着,那还有谁会为你或者呢?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相关文章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二

    10.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禅师和青年的相遇与谈话录,青年有困惑,禅 师有智慧,在一场 关于人生问题的大讨论中,智慧得到了传承。 书中的“禅师...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1、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 2、当人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人只有在能够感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横向关系,不表扬也不批评,不评价他人。更加真诚...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自己的主观作用。 过去和未来都不是不存在...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

  •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

    1.“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2.共同体感觉是幸...

  • 《被讨厌的勇气》内容摘抄

    提到心理学之巨头,你会想到谁? 弗洛伊德,荣格。 当阅读到阿德勒的时候,很好奇,三大心理学之巨头,为什么只有他不那...

  •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三

    29.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摘抄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yu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