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在魏晋时期,有这样七个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逃避这样混乱的时期,他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最后结局。虽然选择不同,但他们都活得很有意义:有的选择了道家,有的选择隐居,有的选择随心所欲,不受司马家的恩惠……那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选择如何。
阮籍,竹林七贤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他性格孤僻,天赋异禀,八岁可写文章,酷爱儒家,不慕名利。他40岁时任步兵校尉,他崇奉老庄文学,他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我们都知道阮籍不拘礼法,总是以喝酒表达出自己的痛苦,这只不过是他的选择罢了。阮籍有济世之志,心向曹魏,却被司马家被迫为官,他一生厌恶司马家,但同时又感到世事不可违,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不想帮司马家做事,总是一副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他多次借酒逃避,最后告病辞官,明哲保身到终老。
嵇康,同阮籍一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对文学、音乐很是通晓,反对名教思想。他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在曹魏时期当过官。待司马家掌权后,他选择隐居不仕,司马家多次请他出仕,他就是不肯。这也导致他遭陷害被处死的结局。我感觉嵇康总是抬高脖子,他看不上那些无名之辈,也同样对司马家有着不看好的心态。他不惧权贵,率性而为,到死的那一刻,他也坚定不拔,可见他对司马家的痛恨,感觉他就像清末的革命家痛恨清政府那样。
刘伶,同阮籍一样爱喝酒,他嗜酒不羁,被称为“醉候”。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朝廷做官,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被认为无能而被罢免。在他的作品《酒德颂》中,可以看出他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在乱世中,他选择醉酒避仕。他总是以令人不可思议的回答来质问对方,可见他自以为世界已经是自由逍遥的世界了。后来刘伶不再出仕,他选择喝酒终老,难道他有什么发愁的吗?不,在刘伶看来,醉眼朦胧中的人间万象,只不过是江河浪涛中无足轻重、随波逐流、毫无个性特色的浮萍而已,只有醉中的自己随意所适,无忧无虑,那才是生命本该有的样子。
在这三个人的选择中,我最欣赏嵇康的做法,当然这只是以我的视角所看待的。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他们也是以自己的角度选择了最合适的人生,他们对于国家没什么贡献,可是在个体方面,我觉得他们做得非常好,在他们的选择中,让我们知道了生命还有这样一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