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始阅读一本新书了,这是一本关于女性话题的书。作者是美国的玛丽莲.弗伦奇,这位从小爱写作的女孩,在十岁时便开始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读大学时结婚,开始兼职。
受波伏娃《第二性》影响,玛丽莲一直坚持创作,希望成为一名作家,但她的丈夫不支持,后与其离婚,在这期间她还取得了哲学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这部作品中暴露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引发舆论争议。玛丽莲一生都在关注女性问题,她的女儿遭到不幸侮辱也成为她为女性权益发声的原因之一。
书中的米拉是一位喜欢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就读尼采,上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无聊之际,她就将一学期剩下的时间用来活跃班里的气氛,结果学校决定让她跳级。
当跳级后,发现这些班里的同学比她大几岁,高一些,重一些,比她更懂得人情世故而已。但她和他们说不上话,只是一头钻入藏在课桌里的小说中,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也看小说。
米拉的妈妈沃德太太觉得米拉将来会有出息——嫁得好,成为一个好女人。所以,宁愿自己省俭用,也要供米拉去上培训班,让米拉学习朗诵、舞蹈、钢琴、和水彩画。
在家里时,沃德太太不让米拉翘二郞腿,不要和男孩一起爬树,不要在小巷里玩捉迷藏,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同时戴三件以上的首饰,也不要金银混搭。学完这些后,她认为把米拉“培养成才了”。
或许米拉的妈妈想把她培养一个淑女,她觉得米拉就应该是这样。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在培养,并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我们中国有首儿歌是这样唱的“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忙得不得了,我的烦恼又有谁知道,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消化不了”。其实讲的就是米拉妈妈这样的家长,什么都想孩子学,到头来贪多,啥也没会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的心愿,可孩子却不这样想。看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中外似乎有相同之处。
米拉妈妈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是不是要征求孩子的意愿?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有些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当然,这个是处于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想法,但书中所处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中期时代,离我们现在相隔半个多世纪。
米拉妈妈这样的家长,我们现在也很多。就在我们小区一栋楼有个孩子,他妈妈每天都给他报有好几个学习班,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其它时间都是排得满满的。
当我从孩子口中得知这个信息时,感叹这个家长的同时,也有些同情孩子。才几岁的孩子就学那么多,且不说精力上是否吃得消?身体还要不要?
这个家长就和书中米拉的妈妈如出一辙。从我个人观点来看,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只能做好后勤工作,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身体比成绩更重要(生理性和心理性)。只要孩子三观正,将来能够有个养活自己和小家庭的本事就可以了。
就如有个家长说的那样“成绩好就上交国家,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并非唯一出路。
米拉妈妈是想孩子将来能够嫁得好,所以让她学习很多课外东西。想法也有些偏差,为什么学那么东西,培养孩子就是为了嫁得好吗?为什么不是为自己呢?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吧。
米拉妈妈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似乎自己做得好还不如嫁得好,正如作者所说,这是对女性的看法有些偏颇。
如果放在现在就是,与其做别人公主,不如把自己活成女王。这个是我们现代女性的想法,和米拉妈妈那个时代有些不同。
不过,不论在什么时代里,女生都要将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为自己而活。这个在具有传统思维米拉妈妈的心中还不能明白这个理。这或许就是思维不同,时代不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