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8月17号到19号这三天里,我,妈妈,表妹和伯母一起去了千岛湖,说是去千岛湖,但也去了富阳等地方。在车上闲着无聊时会在手机便签里记一些小片段,以下便是经整理后的合集,当然也有些是后来回去了再写的,多是些没头没尾的段落,写着不过是为了记录下这个夏天的尾巴,供以自娱,仅此而已。
第一章富阳篇
壹/01 去漂流的车上
巍巍高山,绵亘不绝,远处的山掩在天色之下,呈淡墨色,恰如仙人一气呵成的墨痕一道,稍微近处的山清晰些,略略能看出山上有树,再近一点的便看得更清晰了,树长得随意,斜的,正的肆无忌惮地长,没有人会对它们指手画脚说:“不行,你就得怎样怎样长”,大自然的手笔,没人能够质疑。山上偶有小房子,不知可否有人住。身于此间天地中,会没有由来的就想臣服,相对于高山而言我们的渺小会让人产生朝圣之感。整个山体被植被覆盖,完全露不出一丝土色。这时便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哪一处该高耸,哪一处该低沃,都不是随便能够想象出来的。这是一副精细的工笔画,以天地为画布,日月星辰高山流水为颜料,岁月为笔,一点一点地描摹出这个世间最原本的模样。
山河辽阔,人间烟火,盛世太平。

贰/02 在竹林里排队
排队和漂流不在同一个地方,排队前穿好救生衣和头盔,穿好后就排队,二十个人左右为一组,一组一组人由专车送过去,再进行漂流。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漂流前不需要换衣服,等最后全身湿透了再在那边冲个澡换套衣服就行,于是我看着行李箱里的泳衣,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担心穿泳衣露肉了……排队的地方在一片竹林里,说是竹林,其实也不像真竹林里头竹子那么多,只是稀稀疏疏的,但这竹子高也确实是高,你还得把头完全仰起才能看见顶端。竹子底部也不算细,总之一只手握不下。我看那专车老不来,便对这竹子起了兴趣,两手握住竹子底端稍微施点力一摇,那竹叶便唰唰响。南通这边没什么竹子,也听不着这竹叶声响,这大概是第一次听,若是以前听到了竹声,看到过真竹子,也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自小就对竹子没有太多印象,除了百度图片上看到的,就是古诗赏析中常见到的宁折不弯、有节气等等诸如此类空空的词。可偏偏就第一眼我就知道这竹的颜色正对我胃口,翠,不像盛夏阳光下树叶子的那种过于饱满,也没有初生草芽儿的涩,瞧在眼睛里不油也不寡,养眼的很,那样的竹是真的可以让你一见就能联想到仙家后山院中或者是植于门旁的竹,无事时坐在门槛旁,清风几许,竹声唰唰,想着自家师傅什么时候回来,也落得个轻松自在。

叁/03 漂流
真正漂流的地方在富源溪,由于每个皮筏只能坐两个人,我和表妹单方面决定我俩坐一个,让她俩大人坐一个,她俩也拗不过我们,便同意了。俯瞰整个漂流的地方呢,呈一个巨大的阶梯,每过一个大的湖后就是一个小坡度,当然肯定不会让游客自由下坡度,每个湖面与坡度之间有一个小闸道,宽度呢每次只供一个皮筏竖向通过,闸道旁边会站一个工作人员,拿着一个长长的竹竿,竹竿的顶头有安一个钩子,为的就是把靠近闸道的皮筏拉到闸口,让他们冲下去。每当到了湖面时,就可以拿起木桨自己划,划到闸口再紧紧抓住皮筏两边的抓手,等待一波巨浪袭来。每个闸道都只供皮筏竖向通过就意味着一个人是正着下去,另一个人是倒着下去的,第一个闸口我是正着下去的,原因无他,我妹觉得倒着下去比较刺激,我也就随了她。
首次坐时总归有点紧张,但出于那作祟的好奇心,我并没有闭眼,那么,冲鸭!
开始时觉得没什么,在皮筏快到下一个湖面时,眼看着那白浪就在面前,便本能地闭起眼。那一瞬间,便是一阵冰凉,我感觉到那水顺着我的衣领往下钻,又觉得那浪在把我狠命往下压,那种扑面而来的压力让我不禁尖叫出声,当那种未知的危险真真正正地摆在面前,尖叫不再是因为恐惧,而是兴奋与激动,那种感觉占领每一个毛孔,在每一个细胞里叫嚣。
那水浪把我整个人淋了个透,不用睁眼便能够知道我的脸上,镜片上,腿上肯定布满水珠,或许把那安全帽遮不到的马尾辫末端也淋湿了。我微微把眼睛眯开一条缝,发现看不怎么清,便下意识地想去拿衣服去擦,手刚触及衣服,便是一手的水,哦,差些忘了,衣服是一定湿了。那也只能把手用力甩甩,再在眼睛上抹一把,总算是能睁开眼睛了,却发现坐在对面的表妹也好不到哪里去,她头发蓄得比我长多了,那垂于肩侧的墨发便不能幸免地被水冲成一缕一缕,贴在因穿一字肩上衣而露出的白皙肩膀上,若不是橘黄色的安全帽和救生衣,倒还真是个美艳场景。
后来还有一个闸道是我倒着下去的,刺激也刺激,把背交付给未知,眼睛也看不见身后的浪是大是小,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死死抓紧了手中的扶手,然后闭上眼,等待水浪击于后背时一刹那间的快意,突然听到她大声表白她喜欢了多年的爱豆,我微微一愣,随后也大喊出声,喊完后心胸中是说不出的洒脱痛快。随后两人胸口都是一阵剧烈的起伏,相视一笑,哈哈,快哉!快哉!
后来我俩发现船里水实在是多了,索性把安全帽脱下来当水瓢把水舀出去,其间还发生了不少事,一个小胖男孩把水往外泼时不像寻常人一样往左或右泼,他是往自己身后泼的!我们的船又刚好在他身后,于是,“兄弟,你水泼我们这儿了!”“哦哦,对不起对不起。”对!就是这个小胖子,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往我们船里又倒了一帽子水!
论我们在湖面上划行也是乐趣横生。我凭着学到的丁点物理知识开始瞎指挥。“好好(我表妹小名),往你后边划!”“好嘞!”“哦不对,应该往我这边划!”“……”最后两个人在原地转圈圈,还被明明在我们后面出发,一路上也不怎么划的妈妈组超过,顺便被嘲讽了一番。“好好我们冲鸭!!!”“姐我们越划离闸道越远了……”最后经过我仔细分析了一番,嗯,最终决定一边转圈圈一边往前行进。
最后上岸的时候,我俩怎么能不皮一下呢?我站在浅滩这边本想踢她一脚水的,结果没站稳,一跟头栽水里。朋友们,我很庆幸我现在能坐在桌前打字。还好只是胳膊擦出了血。万幸万幸。

肆/04 再见富阳
来之前下了好一阵的雨,等我们漂流完上车时,却已经放晴了。阳光从云层间探出头,顿时光明万丈,水面似有金鳞跳跃,有小亭翼然临于河上,华光满地,似等古人归。远处云山被金光勾勒出轮廓,恍然间,仿佛回到了千万年前,盘古初开天辟地时,混沌初开,阳光乍现,昆仑山巍然而立,万物新生。
导游告诉我们现在就启程去下姜村,晚饭在下姜村附近解决,住宿呢就住在下姜村里,大概还要三个钟头才到。她还让我们等车上了高速再睡,毕竟山路崎岖,睡起来也不舒服。可漂流完冲完澡后的大家似乎都有些累了,四顾下来,已经有许多人歪着头靠着椅背睡了,就连我们座位后面那两个闹腾的小孩儿也打起了盹儿。我倒不是很困,看了会儿窗外的风景,又发了点朋友圈,看了看微博,后来被这车颠啊颠的也颠出点睡意,索性也打算睡了。睡之前不忘把落日余晖中的富阳拍了张照片。
那么,富阳
我们有缘再见。

————————富阳篇结束————————
第二章 淳安篇
壹/01 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
快到下姜村时大家都陆陆续续醒了,导游跟我们介绍说下姜村原本是这边最贫穷的一个村庄,当时还有一句民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后来习总书记来了这边,这下姜村啊就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了“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是在下姜村附近吃的晚饭,有千岛湖的特产——纯天然的鱼,“这鱼喝的是千岛湖的水,呼吸的是新鲜的氧气,所以来千岛湖一定要吃鱼头。”记得导游在车上是这么跟我们说的。等吃到鱼时,却是真正被它的味道所折服,鱼肉嫩极,却并没有一丝腥味,由于表妹不能吃辣,我们便没有点剁椒鱼头,不过这鲜的也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尤其这鱼汤,不咸不淡,鲜美的很,勾起人的食欲,与味蕾共舞。吃不了重口的人大可用来养养胃,温温的,不像其他鱼汤,如要入味,盐是少不了的,这最后的鱼汤便就咸了,或许这种汤本就是不供喝的,但我确实是没喝过这么醇美的鱼汤,我对鱼汤的要求确实是挑剔到近乎于苛刻的,太油了不行,腻在嘴里也难受,太腥了不行,太淡了像白水也不行,你要让我描述我心目的鱼汤呢我也说不出来,但尝一尝便知道有没有到那个点去。但现在我是可以描述了,“正宗的千岛湖鱼汤就是我心目中的鱼汤。”你还真说不出这鱼汤有什么缺点,唯一一个算不上缺点的缺点就是量太足,四个人最后吃吃别的喝喝鱼汤个个都撑了。

吃完晚饭已经七点四十五了。到了下姜村的时候下起了毛毛雨,导游说我们住的是民宿,而从吃饭的路上到民宿还要有一个钟头的路程。民宿?什么样的?
去往民宿的路上没有路灯,月亮又时隐时现,所以向窗外望去,几乎看不见什么。但我仍知那是一片湖,很大很大的湖,大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水天相接,是一眼望不尽的茫茫,是可以把千百年历史埋没在风平浪静之下的阔。郭沫若老先生曾把千岛湖比成西子三千个,大抵可从这名号中推出两点:一是大,二是美。这大我们是领略到了,这美呢,晚上是不得赏了,只得明日来看。
渐渐的,月亮从云层后探出头来,月朗星稀,淡淡银辉轻柔地洒向湖泊,明月皎皎三千丈,说不出的静谧美好。

到了住宿的地方后,大家分成了两队人,一队去凤林民宿住,另一队去逍遥阁,我们四人都去了凤林,从下车的地方走到凤林没几步路,只需过一个桥,大概走个两三分钟就到。桥是木制的,上有红漆,两边有可以供人坐的地方,估计只是装饰吧。后来仔细看看,与其说这是个桥,倒不如说是个长些的仿古亭子,亭子上挂着暖黄色的小灯泡,看上去到像是古代皇宫里的一样。走过了那长亭后,经过一系列手续,我们终于到了自己的屋子。名宿的标间没有酒店的大,但干净是干净,本想洗个头,却没有吹风机,只得作罢。

第二天六点半的闹钟准时响起,迷迷糊糊起床后便拉开窗帘,从窗口望去,远山黛,近山翠。日光悠远,高些的山掩在云雾之中,迷迷蒙蒙,仅露出一点山头与山脊,若隐若现,恍若蓬莱仙岛。
早餐是在民宿楼下吃的,简单的很,不过白粥一碗再加点过粥小菜罢了,还有馒头,说是自家做的,我尝了个,味道还不错。

贰/02 去千岛湖的路上
山间有小湖,定睛一看,那水竟是碧色,与山的翠两两相应,翠山映碧水,恍惚间,有一身着湖绿长衫的男子,青丝及腰,负手而立,眉间沉峻,眼中映有一湖碧色,他在看,看这绵延群山,看这潋滟水色,看这世间万物一副生机勃勃澎湃生长的模样,要问这男子姓甚名谁,“昆仑。”是了,是这万山之祖——昆仑。
再一晃神,那男子便不见了。
由于早上起得实在是早,我拍了几张满意的风景照后便在颠簸中进入梦乡了。

叁/03 游艇上
千岛千岛,顾名思义,就是一千个岛,之前在车上有听到导游说过,千岛湖有1078个岛,除此之外还有再小一点的屿,既然是岛,交通工具就不再是大巴车而是游艇了。之前我妈本来是盘算着和我去日本的,倒不是冲着日本的什么去的,而是我跟她都想坐一下豪华游轮。最后日本没去成,改去了千岛湖,看到路线上有坐游艇,倒也是圆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只是去日本的豪华游轮以后也是一定要坐一趟的。)上了游艇后我们四个人都选了二楼包厢,出来玩嘛,当然得玩得尽兴一点。二楼的价格比一楼要贵三十五块钱一个人,但待遇终究是不一样的,一楼是硬座,且开了船后只能在一楼的船舱内走动,二楼则是软座空调免费茶水,大窗户,开了船之后还可以在二楼到处走动。

开了船之后我便去了阳光甲板上,向远眺望,远处是连绵不绝的山,有层次的很,离我们越远的山颜色越淡,不知是不是衬着蓝天的缘故,有点呈淡蓝色,又泛着些天际的白,总之颜色极淡,像是缥缈于万里之外的仙山,影影绰绰,又像是身着及地素色长裙戴着乳白面纱的舞女,一抬眸,一挥袖间,眸里不是寻常舞女般的万般风情,而是远,触不到的远,空灵,像清晨森中的第一声鸟鸣,荆棘丛间弥漫的雾一片。一旦见了那眸子,世间万物皆黯淡,唯那眸里一点光,你会不自觉去追随,去想,去沉醉。稍微再近点的山颜色稍深,也就褪了点仙气,染了凡尘味儿。但最令我难忘的,不是它们的颜色,形态,而是那绵延。那一行行的山缀在天水交界处,不见首尾,怕不是东属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西属少昊与水神共工,若从东向西看,这巍巍群山绵延三千里而不曾断绝,好似腾龙卧在这片净土之上,下一秒就要腾云直冲九霄云外,俯瞰时,则浩荡之气存于胸膛,一片辽阔,叫人看得酣畅淋漓,好不痛快!

再低头看那水,竟与上午林间的湖水一般,是绿色。那绿如翡翠般,不像三亚的海水一样一眼就可以望到底,千岛湖里的水厚,有深度,当然此深厚非彼深厚,却丝毫不显沉重,不知是这水的颜色使它看起来有生气,还是这泛起的波澜,总之看起来像是活水。此时日头正好,日光洒于水面,便有金鳞竞跃,像在戏水一般,游艇经过时,游艇后面激起的水浪像是上好的翡翠摔在地上时溅起的碎末,破碎的美感在翻涌。

游艇有时会经过一些屿,屿上有些绿树,下面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是橘黄色的土,但是这橘黄色并不鲜艳就是,到有点像奶酪味威化饼干的颜色。说来也怪,这土的颜色与我们这儿完全不一样,有种热带岛屿之感。泥土被湖水冲刷,于是岛旁边一小圈的湖水的颜色便是橘红色,或许是密度不同,这橘红色与绿色并没有融合在一起,却也没有那种完全泾渭分明的感觉,别人都说红绿配俗气,可能是因为这两种颜色都不是过分鲜艳,所以看在眼里,不突兀,到是像鸡尾酒一样,装在精致的高脚杯里,从透明的杯壁里生出一份相容的美感。

肆/04 龙山岛

民谣“桐桥铁井小金山,石峡书院活龙山”里的龙山便是这里。岛里有个海瑞祠,海瑞?这名字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海瑞海瑞,这不是《治水必躬亲》里的吗?想到这里,心里不自觉加深了对这个海公祠的好奇,便加快了脚步。

刚上龙山便是一个长长的阶梯,两旁有六个柱子,上雕有浮龙与水波纹,龙雕得栩栩如生,好似盘在柱上似的。而后走几步路是寿字碑。海瑞祠旁边是海瑞在他母亲生辰时亲笔写的寿字碑,这上头的“寿”是一气呵成,仔细看,又像是由“生”“母”“七”“十”组成。再旁边是海瑞的书法,我是个不懂书法的俗人,便不多在这儿停留,仅拍了张照就走了。而后就是海瑞祠了,门修得气派,是人们因其生前清廉节俭而特意如此的吧。一进去便是去思碑,是邵美泽先生题的,去思碑的正后方是海瑞的雕像,一旁有楹联“忧世匡时,刚烈肝胆昭日月;依山傍水,巍峨祠宇壮湖天”,既概括了海瑞在淳安的四年里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又包含着人们对海瑞的赞美和凭吊。海公祠内部还有海瑞的生平事迹的壁画与几个许愿池,我同表妹一同丢了个状元池,便离开了。

伍/05 梅峰
来之前的游艇上导游就跟我们说了一句话“不上梅峰观群岛,不识千岛真面目,就算你把千岛湖1077个岛屿都玩遍却没到梅峰去,那就相当于没去过千岛湖。”这岛的名字的来源跟龙山岛相似,像龙的就叫龙山岛,而梅峰呢就是旁边有五个小岛,俯瞰像朵梅花,故而得其名。上了岛之后便有两条路,一条是供人爬山的,另一条就是坐缆车的,因为某些客观因素,我们不得不坐缆车,排队是采用的曲回型排队,就是兜来兜去的那种,看着前面排队的人海,只能咬咬牙,自己选择的排队,跪着也要排完!排了一会儿后,我妹拿胳膊戳戳我,“姐,你看那上面。”我抬头,天,原来它这个队伍是从二楼排到了一楼,排了整整两个楼层!还好旁边有几个大吹风机给吹吹,不然我要暴走了。
最后终于是排到了,缆车下边就是密集的树,各种各样的,全然是置身丛林之感,妈妈组忙着拍照,我从窗户边向下看去,已经能稍微看到千岛湖的全景了,但这个角度不是绝佳角度,而且扭的我脖子疼,便只好配合着她俩拍拍照再看看风景。不得不说的是,这缆车走得贼快,改编一句广告词就是“排队五小时,上山两分钟”,下了缆车之后那边告诉我们往前走就是一个绝佳的拍照的地方。晒,太晒了。紫外线像不要钱似的,等等好像本来就不要钱,不管了,尽管擦了防晒霜,但依然挡不住这阳光的热情。

我挤到栏杆旁,果真,一眼万里,千岛湖中大多岛屿的姿态便在面前呈现,无论是远处的天际的山,还是近处的岛屿,都能一览无余,看着这星罗棋布的岛屿仿佛就在自己脚下,就好像天下山河尽在心中,莫名有一种掌握大局之感,有古代将军攻下敌军,占领城池的豪气和孤傲。站得高,望的远,心境也就自然不同,此时也就能明白父母之前一直教诲的要努力往上爬是什么意思了。我们几个拿着自拍杆拍了几张合照后,个人又拍了几张风景,看了看手表,发现快到导游约定的时间了,便只能与这壮丽山河匆匆道别,再坐缆车下去,下去的队伍人到是少了许多。
尽管在那风景前待的时间不长,但那景象却是镌刻在了脑海里。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首次看到清明上河图时,你第一反应不会去抠细节,看集市,看小桥,而是会被它的恢弘气势所震住,这是第一眼的惊艳,纵观整幅清明上河图和把整个千岛湖的风景尽收眼底是一个道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感受它的美,可能如果后期再去看这个照片里的什么岛什么岛多么漂亮,是,从细节方面是会发现很多惊喜,但在我看来,都比不上第一眼的震惊。当然以上仅是个人理解。

陆/06 渔乐岛

渔乐岛,一开始听说的时候,以为他在说“娱乐岛”,我还说呢,这岛上是开发了什么娱乐项目?后来再听广播里说这渔乐岛果真是个娱乐岛,在这个岛上吃完中饭后可以去看水上大舞台,有本地表演,也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比如人妖表演啊什么的,这到引不起我的兴趣,我关注的,是他所言的“本地表演”。这本地表演里有杂技,也有点别的,杂技哪里都有,我下面要讲的,是“水下古城”,中国的亚特兰蒂斯。
“1959年,为了建造当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浙江省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淳安县,29万人从此离乡移居,狮城、贺城两座延续千年的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听到这个,我就忍不住了,其他几个活动我无所谓,只是这水下古城,我肯定得看看去。但随后又听见他那边说“但是因为现在条件所限,暂不开放。”
是了,普通人潜水潜个八九米都有问题,别提几十米了。这几年以来,这边也一直在想办法,但提出的种种办法都被否决,无论是一旦下沉巨大的压力就会破坏墙体的“天清号”,还是“水落城出”,都不太现实。
后来我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在古狮城里,潜水员们发现,城内部分民房木梁、楼梯、砖墙依然耸立,并未腐烂,有的大宅院围墙完好无损,房内仍是雕梁画栋。拂去墙上的淤泥,城墙石缝里的石灰保存完好;气势宏伟的拱形西城门也完好地耸立在水中,并且可以开合。推开木制城门,上面的铆钉和铁环仍清晰可见……其间,潜水员们还在湖底的淤泥中发现了雕刻着‘光绪十五年制’字样的瓦当以及一块明代石碑。”
只能把不能重现古城作为此次旅行中最大的遗憾了。
如果以后科技发展到可以让游客观摩到如此古城,那我是一定一定要去看的。

环岛骑行篇
壹/01 骑车车啦
(单独开了一章主要是我不知道我们骑行的那个岛叫什么岛,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分割线——————————
回家之后我和我妈的对话:
——“你啥都不知道你出去玩啥?”
——“不知道”
——“你咋啥都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为啥我啥也不知道”
——————————分割线——————————
老实说我对我的车技并不抱有太多幻想。说出来也不怕被笑,我是初一才学会的骑自行车。平日里也不怎么骑,上学时没空骑,放假了不想骑。于是我们家那辆捷安特便像冷宫里的妃子一样,天天盼天天盼,后来索性也就不盼了,你爱骑不骑吧。所以当我听说我们的旅程中有骑车这一项目时,我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在拒绝。生活终于对我这个小女孩下手了吗!到了借车点时,下汽车去借自行车的人其实也不是太多,天边乌云翻涌,标准的要下雨的天,所以大部分人选择在车里玩手机,但无奈的是我们这边三个人都去了,留我一个也不太好。所以我就暗搓搓地跟我妹商量“那个,老妹儿哈,姐跟你骑一辆车行不。”忘了说,车有单人的,有双人的,还有四人的,但是承载人数越多的车骑起来越笨重,很难骑。他们三个当然选单车咯。没办法,我也只得选个单车跟她们一起出去溜达。

但好就好在它这个岛上有个专门供骑自行车的道,用绿化带跟主公路隔着,有种非机动车道的感觉,但后来我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专门给自行车建的,一二年还是几几年才建好的。这条路还有四种颜色,分别对应了春夏秋冬,后来我问了我妈有吗,她想了想回答我大概是我们没骑完全程吧。后来是看这条路上电瓶车啊汽车啊什么都没有,才敢放心骑的。不然我嘴皮子说破了我也得说服我妹跟我骑个双人的。
踮脚上车我不会,以前也学过,老怕摔就没学会,后来就一直是骑之前跨坐上去的。(我一把老脸都丢尽了。)等真正骑起来我就不怎么怕了,我妹骑在最前头,其次是我,后面是妈妈组。我看着我妹骑得飞快,噌一下一个拐弯我就看不见她影了,没办法,我也不咋敢骑快,只得一路上避避地上的盖子啊啥的,骑着骑着遇到几个修啥的工人,穿着橘黄色衣服,从旁边骑过时,我们刚好在高声讨论前面看样子要下雨要不要再往前骑,他们便搭了话“没事,往前骑吧”,因为怕下雨,我脚下动作便加快了些。再后来有个很陡的上坡,毕竟是环岛嘛,你也不能强求人家岛给你整得多平也不现实。说实话我有点怂,在刚刚上坡的那个地方就停了下来,怕了怕了。然后我就看见我妹在那个坡一半的地方停下来等我们。“你不骑上去?”“我骑不上去。”好吧,看来我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一会儿两位妈妈就都陆续到了,大家便一起下车推着车上去。
一路上也不是没遇到跟我们一个团的人,有个是一家人,骑个双人车,小孩放胸前兜里,还有个小男孩,也是个小胖子,诶我怎么就跟小胖男孩杠上了,先不管这个问题,那小男孩跟我妹一样,也像有一身用不完的劲儿,两脚使劲蹬着,胖胖矮矮的身子还扭来扭去的,也怪可爱的。
后来又骑了会儿就返程了。回来的路上听到有雨声,似乎就在我们身后追着我们跑,强烈的压迫感使我下那个大坡时差点忘记带点刹车,可骑了一会儿后大家身上却又是干干净净,一点雨滴也没有。于是回来的路上妈妈组和小孩组意见上有了冲突,两个妈妈说回去的路上有个湖,可以拍拍照片,我们两个小孩则是不想淋雨,想早些回大巴车上去。最后,还是我俩妥协了。大家轮番拍照后就赶忙骑车了。

风开始大了,不、不,之前在拍照时,风已经开始有发狂的迹象了,我妹在我们之前把自行车撑子撑起来了,风一个不高兴,“哐当”一声,一辆自行车便倒地。这下大家是真的不敢逗留了。在全力赶回借车点的路上。突然,“哗啦啦”,天像是被撕开了一个口子,雨点像断线的珠子哗啦哗啦全倒了出来,砸在后颈,砸在镜片上,砸在大腿上,冰冰凉凉,顺着后颈往下滑。这样的阵头雨是最恐怖的,你永远无法想象这雨会大到什么程度,也永远不会料到这场铺天盖地猝不及防的雨五分钟后就停了。最后整个车上就我们四个人是湿漉漉地上车的。突然想到一个文艺的句子,“你是我枯水年纪里的一场雨,你来的酣畅淋漓,我淋的一病不起”只不过这句中的雨是比喻,我这里的雨是真雨。还好还好,后来在车上没过多久裤子衣服就都干了。导游说今晚我们去桐庐分水镇住宿,没办法,又是几个钟头的路程。
那就睡吧,睡吧。
晚餐我们是在一家叫富春故事的酒店里吃的,店里装潢古色古香,到有种古时小酒楼的感觉,经过这两天的伙食,我发现这里的每顿主餐都少不了梅干菜,不知道为啥,风俗吗?(悄咪咪地吐槽一句,有家店的梅干菜炒的跟煤炭一样黝黑,我第一眼还没看出那是个啥。)

————————淳安篇结束————————
桐庐篇
壹/01 天子地

天子地是早上七点半开门,我们从分水镇到天子地差不多也一个钟头的路程。所以当我们到天子地时,山河还没醒,花鸟还没醒,一切都还在睡梦当中,就像它本该有的模样般,浅浅地,呼吸着。相传这天子地是南朝皇帝刘裕呱呱落地之地,后来成了四A级风景区。“一谷幽深,十里古道,百瀑争流,千年古树,万亩林海,亿年溶洞”讲的就是这天子地。原生态,无污染。
岔个话题出来,其实比起像成都等繁华都市,我还是更倾向于这种山山水水的地方。人是大自然衍生出来的,对大自然有种皈依样的感情,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面对他的母亲一样。文明的发展建立在文化的健全之上,当然我说这话并不是让你去信奉什么山神句芒水神共工,一个是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二是这确实对我们的精神建设没有太多的帮助,我只是觉得,就我个人而言,当我第一眼看见这山水,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对他们是有感情的,这种感觉说不清,像丝丝缕缕缠在骨血当中的,又仿佛这深深浅浅的羁绊是生来就有的,真的说不清,就只是很熟悉,比起大城市里的纸醉金迷物欲横流,这种淡淡的感情更能让我悸动。

岔远了,咱再扯回来。
去天子地我是奔着天子洞去的,但要爬山,且今日份的山比昨天的梅峰要高了许多,我呢也是,昨天一天走下来脚疼得很,除了小声跟我妹抱怨了几声我脚脚疼外没跟我妈提一句,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个脚上都磨出了水泡,还好伯母有带防磨脚的脚贴,不然今天还真的没法过。因为这个,我们四个人又坐了缆车。但这缆车并不是直达,坐缆车之后还要爬一段路。我自己其实蛮喜欢爬山的,便被我妹搀着爬了好一会儿山。这爬山的路其实有点像盘山公路,是一圈一圈绕着山上去的,但是没有那么平整就是。我们走的是木桥,全是木头制的,就一小段是石头,木桥旁边紧挨着的就是岛上原生的植物,手一伸就能拽一把草下来的那种,也有青苔,绿油油的,还带着点黑,我没敢摸。估计因为是大早上,再加上周边全是山,山上铺满了植被,空气很湿润,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嗅到草上甘露的味道,清冽,带着阳光的味道,让人闻了后很舒服,像是整个人被露水洗涤过了一番,清清爽爽,人啊,也就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像是要融到大自然里去。其实,这么依山傍水地住着不也挺好,晴时万里绵延绿川,烟波江畔渔船,晚些时候抬头能见着点点的星子,月华似练般格外偏爱这片俗世烟火外的净土,美酒几盅,小菜几碟,那出口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所过的生活,也就如此了罢。
我跟表妹走得快,这和我脚伤了并不矛盾,妈妈们喜欢拍照,我俩看看风景,拌拌嘴,脚程自然就快。后来看到了一个亭子和平台,平台后面就是延绵的峻山,到是个拍照的好景,便也就慢了脚步,到亭子上去坐坐。我们两个差不多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所以到那亭子时,尚还没有一个人,走了许久也是累了,之前是走的带劲儿了不觉得,现在一歇倒有工夫来好好赏赏景。
接着前面的话说,晴时山俊水俏,这要是下了雨,估计也是一副动情模样,这雨什么不同时辰下也是有不同样子的。若是从早上就开始下,便是阴云密布,万里不晴,山间氤氲着一层散不开的雾气,,一眼看进去是看不穿的,再凌厉的目光也会软在这雾间,飘飘渺渺,似有若无,不知可否有人来寻隐士,便有一小童遥指某处答曰:“云深不知处。”若是从黄昏开始下的,那就不同了。经过了一天,终归是要暖和些的,暮雨纷纷,有男子撑着竹伞匆匆回了家,房子在背风坡的山脚下,简单的很,继而便是一女子从庖厨间出来,相貌平平,带着凡尘味儿,却笑得温婉,“回来了?好在白天让你带了伞出门,我做了些小菜,趁热吃吧。”
想着想着,母亲便也就到了面前,我们另外找了个人帮我们拍合影,照片里,四个人均浅笑,身后便是山河万里。拍完后表妹又嘟囔着把她拍丑了,拉过我的手便佯装要走,母亲和伯母在后面看着照片笑出了声,我回眸,微勾嘴角。
原来这世间情动,是这般滋味啊。
贰/02 天子洞

天子洞是个溶洞,冷,且是竖式的那种,需要走走爬爬楼梯的那种,记得小学里有篇课文,叫《记金华的双龙洞》,那片文章里,好像是需要坐船,而且人要平躺着才能给运进去,跟我们这边的,到是大不一样了。
仅是站在洞口便是一阵恶寒,天然空调啊这是。也不怪导游在车上一再强调让我们带件外套下车,不然可得花个冤枉钱去租毯子了。因为要拍照,所以后来我们就走得慢了许多,不少人从身旁经过,所以等我们四个到了天子洞洞口时,洞口前的长亭两旁已经有很多人坐着了。“不进去吗?”我听到有人在问,“等会儿,门还没开,门卫说是马上就来。”哦,原来如此。没开门就这么冷,那开了门还不得来场鹅毛大雪?站在一旁无聊,我便拨弄旁边的草来寻乐子,那草长得有点像含羞草,为了防止是我眼花,我还特地喊了表妹来看,她也觉得像,我拿手碰碰,没动,再碰碰,还没动,“这含羞草脸皮也忒厚了吧。”随口一句却没想好似戳了表妹笑点,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不知道谁说了一句门开了,大家就都陆陆续续站起来朝里面走,刚进去的那一段路有点黑黝黝,啥都看不见,我跟表妹两个人相互扶着往前走,恨不能抱成一团。后来头顶有了大红灯笼,红彤彤的光映着溶洞,到有种怪瘆人的感觉,却也能堪堪看清脚下的路了,突然,头上一凉,一摸,果真,是灯笼穗子下面的水。在往前走路开始变得窄了,两人并肩走便再容不下第三个人侧肩过了,也开始有了些五颜六色的灯,照在各种各样的石头上,因为石头的造型迥异,倒也生出来一种别样的味道。进洞前百度了下,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而其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那几十万年前,这个洞是什么样子的呢?不懂,也无从知晓。再进去些,脚旁边便有溪水流淌,再后来便见到了钟乳石。这些钟乳石的形态完全是天然形成,但看久了就会有许多奇妙的联想出来,嘿,这个像仙人对弈,各执一子,在屏气凝神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这一想,便是一万年,再看那边,莫不是个巨大的宝剑倒挂在上头,剑柄,剑锋……倒真有几分神似。

有些地方窄极,只能一个人通过,还有些地方低矮得很,但如果要往前走就此许要经过这个地方,只能弓着背,“唯唯诺诺”地低头过去。我看久了心痒,什么都想动手摸摸,这钟乳石看上去倒挺光滑的,然后瞅见旁边没人看便快速摸了一下,说实话跟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了,表面很粗糙,像上面有很多颗粒,上头有水,也是凉的很。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不知从哪里传来,“妈妈,看有蝙蝠!”我下意识抬头,就看到一个小黑团飞走了,准确来说,我是看见它的影子的。我倒是不怕这玩意儿,反而还挺好奇的。
后来就专心致志地看钟乳石去了,有个像瀑布一般的,还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却也些像老者花白的垂下的胡须,听说钟乳石的平均年增长率是0.13毫米,那这么长的一个,想来年纪是偏大了。不时抬头看,却发现上面也是别有洞天,那上边好像还有个洞,一眼又怎么都看不到尽头,被蓝色的灯光衬着,不知道里面会不会又飞出来一只蝙蝠。后来好像听导游说这不是蝙蝠什么的,我也没听到多少,注意力都被石笋等吸引过去了。后来在一个地方我们一下子看到三只蝙蝠倒立着挂在壁上,跟拳头一般大小,黑不溜秋的,有一个小孩凑过去看,有两只像是感受到目光,便拍拍翅膀,飞走了。
走着走着确实累,也还好,每隔一段路都会有几个白色的小石凳,所以大家走路的走路,拍照的拍照,休息的休息,倒也没谁抱怨一句。到了最后出洞口的时候,最令我难忘的是“雄狮送客”,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还真没找到这“雄狮”在哪里,往下退开几步路再看,哦,原来就在身边。那狮子的模样是真的像,无论是鼓起的胸膛,还是爪子,亦或是足以以真换假的狮头,都像是狮王在匍匐,下一秒,就会迅猛地扑上去与对手撕扯一番,走在这雄狮旁边,倒还真的有几分胆战心惊。

出洞口又是一段路,只不过不再上楼梯了,而是平路,具体有没有向下倾斜,我记得也不是太清了。导游说这边有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不是在莫高窟吗?怎么到这里来了?往前走才有了谜底,原来啊,都是我们前两天玩过的项目,有漂流,有山,有水。目光留恋过每一幅画,我们啊,就快与浙江说再见了。
后来就是下山了,下山虽说没上山费力,但这山的高度毕竟摆在这儿,脚上的伤隐隐开始痛了,导游又告诉我们下山呢是没有缆车的,但是有个彩虹滑道,从溶洞出口下山,下两个亭子就到了彩虹滑道。哦对了,亭子忘记说了,下山的路上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个亭子给歇歇脚,只不过每个亭子间有很长一段路就是了。当时的我们还不知道这点,只是想着哦就下两个亭子啊,那不一会儿就会到了吧。结果走了好一会儿之后还没到,我们还差点以为错过了,结果是我们连第一个亭子都还没到。
这彩虹滑道就是一条特制的轨道上铺了滑轮,人坐上去往下滑,对,就直接屁股坐上去,哦不,下面还垫一层布,然后我是一路磕磕磕磕磕磕磕磕颠颠颠颠颠颠下去的,期间还有几次卡在了半路,靠我一点点挪啊挪最后又一边磕一边颠冲下去的。整个过程最深的感受就是:屁股要着火了。最后站起来的时候两条腿都是软的。还好我们还没吃饭,不然,嗯,对,就是你想的那样。
不过还好,总算我也是爬过山的人了。
决定了,以后还要来爬一次
下山不坐彩虹滑道了,真不坐了。

番外篇
主要是记录下从浙江回江苏的路上发生的一些好玩的事。
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儿,我们回南通的路上还到了乌镇。应该是乌镇那边有个服务区吧。结果我就不想走了,来都来了不在乌镇玩一圈儿再走?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不行。
好吧,我们在乌镇的酱鸭博物馆下了车,起先我还以为我看错了,酱鸭还有博物馆?难不成它把几十年前的酱鸭拿出来溜溜?实在想象不出来这个场景,但来都来了,就看看它里头到底搞什么名堂吧。(其实主要是导游告诉我们里面有小吃店,我跟我妹饿了才下去的。)
里头人还不少,我俩逛了半天发现里面不仅有酱鸭还有粽子,还有榨菜,这……这是超市吧。妈妈组没跟我们一起走,她俩去卫生间了,还不知道我们从车上下来了,直到最后碰面了我才知道我们四个傻子没一个记得下车带手机的。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人一多就容易迷路,我们又人生地不熟的,最后都不知道哪里是出口那里是入口了。
“姐,你有没有听导游说大巴车在哪里接我们?”
“我以为你听了”
“我以为你听了”
好吧,这下完了。正当我俩决定顺藤摸瓜沿着原路走回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同一个团的人时,救星出现了!
他穿着粉衣服,看上去二三十岁吧,挺高,是个爸爸,他们一家人出来旅游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他了,不为啥,他长得有点像我以前一个熟人。而且他第一天穿的也是这件粉色衬衫。
我扯了扯我妹的衣服,显然她也注意到他了,最后我们在不知道是哪个出口的出口和粉衣服汇合了,据我们推测,他是跟他妻儿走散了。
“你们在这里呆着,我去那边看看有没有我们的大巴车。”
我俩点头。过了一会儿后我看见了我妈。
“伯母不是跟你在一起的吗?”
“我跟她走散了。”
好吧,全乱套了。
至于后来我们是怎么突然偶遇到伯母然后在被伯母领去了大巴车的路上碰到了粉衣服最后上了车却发现他妻儿都在车上而且伯母在我们之前就已经上了大巴车再下来不过是来找我们这件事。有点复杂……
最后伯母还拿出了热乎着的青团,说是在找我们的路上买的。
(嘘。其实一开始是因为伯母肚子疼我妈陪着她下去的。最后我们几个人动作却都没她快。)嗯……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后来路上大巴车是怎么绕路却尴尬地发现那条路不能走,差点又去西塘绕一圈这个事其实也挺好玩的。
等我们真正安分地坐上回南通的路上时,已经是黄昏了。阳光透过窗户把整个车里的空气都捂暖,左右看看,大家都已经睡上了,就像第一天刚刚漂流完后的情景,也是这样的阳光,这样的静谧。
那么,我们就有缘再见了。

后记:
这篇一万三千多字的作文花了我三个晚上的时间,想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写那么长的游记,去年的沈阳系列总共只有差不多四千个字左右。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短短三天的旅行硬给我捣鼓出来了这么多废话哈哈,写出来也不为什么,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刚刚开始起步这篇文章时,也同我母亲商量过,毕竟快开学了,后来我告诉她我写这篇作文仅仅是为了记录这次的旅行,以后拿出来看看或许里面的某个情节我还是能第一时间就浮现出当时的场景。仅仅而已。当时我的母亲很支持我,尽管在后期她曾多次让我不要写多长,我还是告诉她没事趁着开学前这几天我赶紧写出来,于是便有了这几个晚上恨不得从七八点一坐就坐到十二点,哦忘了说,这篇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直接在电脑上打的,没有草稿。记得有次弄到了一点多钟,就一直在电脑桌前噼里啪啦地打字,后来还是我爸喊我去洗澡我才去的。
我会一直记得这篇首次破万字的文章,就像我现在还记得我的第一篇散文一样。后记里的句子都比较长,我打得略微急了些见谅。(因为我爸又在催我啦)
说说这次的旅行吧,有些地方我没有写上去,比方说分水镇的那个旅馆之类,有考虑到与前面民宿有些重复的问题,第二回的坐缆车的过程没写原因同上,分水镇旅馆那个不写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因为环境实在有点……不好开口。我不想我的文字里有过多的抱怨或者是其他什么负面情绪,谁愿意来读一篇苦水连篇的文章呢。对吧。这次的旅行还是很不错的,很开心,即使负了伤也是开心的。本来我还一直在与母亲说要投诉那家旅馆,后来也都作罢了,偶尔住一住这种也算是体验体验。
好了,这次旅行就到此结束了,谢谢我亲爱的妈妈和伯母以及万分可爱的妹妹。
当然也感谢在旅行结束来接我们的爸爸。(他有一直在督促我完成这篇文章啦)
那么,我们下篇游记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