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橡皮》
“20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写作。”
------罗伯.格里耶

《橡皮》是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amRohCL192-grilet.1a922-)所著的长篇小说。
恐怖组织成员格利纳蒂趁丹尼尔杜邦吃晚饭时潜入他的书房,准备在7点半谋刺杜邦,但他忘记关掉书房里的灯,而被杜邦发觉,匆忙中开枪,只伤及杜邦的左臂。杜邦属于一个强有力的集团。这些人虽然没有官衔,却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恐怖组织企图通过刺杀这一集团的重要成员以达到打击最高统治阶层的目的。最近已连续发生九起谋杀案,时间皆在晚上七点半。

杜邦受伤后被送到茹亚尔医生的私人医院,木材商人马尔萨也来帮忙。杜邦告诉两人,内政部长将于第2天晚上派车来接他到首都避难,但他宁愿让公众相信他已经死了。为此,他让茹亚尔医生向警察局长罗伦报告,谎称杜邦被击中心脏,在抢救过程中死亡。他还嘱咐马尔萨代他去取留在书房里的重要文件,在他离开小城之前送来。罗伦接到医生的报告后,推断杜邦是自杀。
内政部得知杜邦遇刺的消息后,派密探瓦拉斯前来调查,并指示罗伦不要追究此案,实际上罗伦巴不得如此。瓦拉斯不同意罗伦关于杜邦自杀的推论,坚持寻找杜邦被谋杀的证据。他四处奔波,走访了杜邦的女仆,讯问了杜邦住宅对面大楼里爱窥探行人的巴克斯太太,甚至在醉鬼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这期间他多次走进文具店买橡皮,但得到的都不是他想要买的那一种。

马尔萨来找罗伦,说他有遭到暗杀的危险,并将杜邦委托他取文件一事告诉了罗伦,但隐瞒了杜邦未死这一情况。当晚马尔萨携全家出走。瓦拉斯从罗伦处得知有关马尔萨的情况,决定当晚潜入杜邦住宅除掉想杀死马尔萨的刺客。杜邦在约定的时间没有等到马尔萨,只得亲自来取文件。他高度戒备,但手里拿的却是一把失灵的手枪,当他发现书房里有人并徒然地扣动扳机时,被瓦拉斯的枪击中,当即死去,时间正好是晚7点半。这时瓦拉斯拨通罗伦的电话,罗伦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根据推断,杜邦并没有死。但为时已晚。

《橡皮》是当时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透过颇费琢磨的情节和心理阴暗的人物,这部小说曲折地揭示了二次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小人物的尴尬处境。他们一方面受制于无所不能的政治经济集团,同时又被高度发展的物的世界所包围,无力自主,软弱孤独,极力想摆脱困境,但往往是劳而无功,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这部小说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首先,它一反传统小说以人为中心塑造典型性格的写法,而把物作为重点描写对象。从瓦拉斯下榻的咖啡馆店堂、杜邦住宅的内部构造到小城市回环往复,迷宫般的街道,直至一幅画、一张明信片、一片番茄,都写得极其精确。在大量写物的同时,人却被淹没在物的世界里,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人与物的关系的倒置。

作品采用侦探小说的形式,但反其意而用之。虽然其中凶杀、侦察、跟踪、悬念、推理样样俱全,其实,作者不过是借这种富于情节性的形式来揶揄传统小说之善于虚构情节,同时又利用情节之外的“闲笔”和重复等手法把情节撕得粉碎。在作者看来,情节是无关紧要的,它只会使读者陷入不真实的世界。小说取名“橡皮”本与情节无关,仅和瓦拉斯多次买橡皮这一情景相对应。在传统小说中类似描写无疑是败笔,但此处作者恰恰是借这块橡皮来擦掉情节发展的轨迹,从而把读者拖出作者制造的幻想的世界。作者不愿以情节迷惑读者,而是要读者跳出圈外与作者一起冷静地考察世界,小说中还经常出现对同一场景或同一物的重复描写,作者故意省略了有关时态转换的词语,以打破情节叙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物重景叠的感觉。同时,在表面的重复中又有细枝末节的变化,读者在其中或可觉察作者描写角度的变化,或可捕捉人物情绪之波动。

小说第一次运用了反射法,即把全书的内容反射到一个具体的图画或形象上。关于维克多·雨果文具商店橱窗里那张杜邦住宅放大照片的描写,好比一个聚光点,而作者通过这张照片所关照的是整个事件。既节省笔墨,又烘托气氛,真可谓点睛之笔。

《橡皮》作为当时新小说派的开创性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它重视对客观之物的描写,运用通俗小说的形式但又无视情节发展的正常顺序,以及重复法、反射法等等,在后来的新小说派作品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构成了新小说派的重要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