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药的排病反应(3)

中药的排病反应(3)

作者: 星月菩提_ | 来源:发表于2022-05-06 18:19 被阅读0次

3.尿液:

饮症患者,身有水肿。待任脉畅通后,水饮会从大小便中排出。水饮排出后,水肿即退。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暑火者,尿色极黄,排尿时会有尿道刺痛感,排尿后尿道刺痛感消失,此时应多饮温开水,以助排毒。

4.消化道:

不少病人服药后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每天去几次厕所,总觉排便不畅。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腹泻即可自然消失。这都是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胃肠道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体内太多的废物以及毒素多数从大肠排出,因此,它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腹泻时,一天之中甚至会泄5-10次,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但与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大量地腹泻病人反而觉得异常轻松,一点儿也不累。临床常见不少阳虚患者服四逆汤后,出现腹泻,这些都是邪气排出的反应。

有的病人服药后会出现腹中有气体窜动,或觉胀满,或觉疼痛,或者放屁多,或者打嗝多。这是阳气充足后,脏腑功能恢复,促进了中焦宣畅气机的功能,机体开始排出不畅之气,这是好事。一般有过肝病、胃病的人多有这种反应,等气排完了,病也就近愈了。

如果病邪是在上焦部位,往往是以呕吐的方式排邪。比如肺癌患者,服中药后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吐出粘浊性痰液,这是正气恢复后,努力把瘀滞在上焦的邪气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中医本来就有汗吐下三种排邪方式,而吐法正是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5.呼吸道:

客于督脉以及太阳经的寒气,可能通过打喷嚏排出。如果印堂受了风寒邪气,可能通过流涕排出。

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邪气曾经由太阳经进入体内,现在邪气排出时又经过太阳经了,所以,就会出现忽然感冒的反应。此时可改服大剂四逆汤合麻黄汤,以增强疗效。如伴随有高烧,一般一天至三天就会退烧,而且这种发烧多数是只有上半身发热,也可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各30克,一两付即可烧退而邪出。这些都是机体努力排除风寒邪气的反应。一般各种风寒所致的疾病,只有将风寒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

经我临床观察,一般风寒邪气的外排,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空位及四肢末梢排出,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

比如觉见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这就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

五音通五脏。五脏中的病气可以通过自发性呻喊,由喉、鼻排出体外。

相关文章

  • 中药的排病反应(3)

    3.尿液: 饮症患者,身有水肿。待任脉畅通后,水饮会从大小便中排出。水饮排出后,水肿即退。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暑火者...

  • 中药的排病反应

    中药者必看:中药的排病反应 我们治疗疾病,一般不单单是治疗病人提出的病,而是根据病人所反应出来的症状,全面地分析病...

  • 中药排病反应(2)

    排邪途径各有不同 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不同,况且,不同人体的体质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气...

  • 中药的排病反应(5)

    7.孔窍: 孔窍是邪气容易侵入的途径,亦是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我们周身有不少孔窍,如眼耳鼻口下阴肛门尿道等 如忽然...

  • 中药的排病反应(1)

    我们治疗疾病,一般不单单是治疗病人提出的病,而是根据病人所反应出来的症状,全面地分析病人机体生病的本质,从而从根本...

  • 中药的排病反应(4)

    6.经络肌表: 有时病人会出现周身肌肉、骨节剧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难忍。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

  • 中药的排病反应(8)

    火邪: 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这些都属于...

  • 中药的排病反应(7)

    邪气性质亦决定排邪方式 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 排病反应

    这些天依然还在继续坚持做艾灸。 早上起来的时候,背部和膝盖都有些疼,我想是做艾灸的排病反应吧。 上次踝关节也痛了好...

  • 20180528 复盘163 暖静儿

    艾灸之排病知识 作业002 一、什么是艾灸的排病反应:是正邪二气体内交战。 二、排病反应的类型:排寒、排痰湿、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药的排病反应(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ez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