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母亲节,我想最好的礼物是把妈妈的伟大形象记录下来,也是满足我这么多年一直想写父母的故事的一点愿望。曾经想写个小说的,但感觉那个梦想太大,先写个短文吧。
潮汕女人勤劳贤惠的美名是远扬的,我妈妈就是一个超级典型代表,观念传统,勤劳能干人品好。我从小就被妈妈说懒,但自从我有自己的家以后,已经勤劳很多了。人哪,都是环境逼出来的。
我妈妈从小吃了不少苦,种地浇菜海边捡柴火,养鸡养鸭养小猪,基本所有农活都干过。我爸爸常年出海,每次回来在家时间也不多,都下地干活,休渔期会在家的时间长一点。所以记忆里,大部分时间是我们跟妈妈一起吃饭。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我家有妹妹,很勤劳,所以我就偷懒,天天抱着书本,我妹妹可能从小学开始就负责做饭,我最多帮忙打扫卫生,洗碗好像都比较少。我们两个人会一起抬着衣服去河边洗衣服,那会小溪流的水特别清澈,还能看见鱼虾。所以,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帮忙干家务,老妈就可以专心做她的“伟大事业”了。
最先,她应该带着我们织毛衣,用两根针纯手工的,赚工钱,80年代好像一件毛衣能有20多块钱,也就是我五六岁开始会帮忙赚钱了,甚至后来暑假一边织毛衣一边膝盖放着小说,琼瑶就那个时候看完的,后来羊毛机器慢慢普及了,人工越来越便宜了,她就不干了。
开始种菜,种各种蔬菜,然后收割,拿去附近集市上卖,整批卖不出价钱,她就每天天没亮就收割、清洗、打捆,装满两大筐,用脚踏自行车驮着(那会还没电动的),骑一个多小时去市里,卖出好价钱。一般每天回来都得中午,早点卖完就能早点回来,南方的太阳多晒啊,汗水就不用说了,衣服就没有干的时候。眼睛就受不了了,路面的热气和烈日反射,还不知道戴墨镜,所以,现在老妈的眼睛视力很差,腿脚也不好,跟年轻时候那么拼命有很大关系。
那会儿我和弟弟妹妹经常等妈妈回来一起吃饭,饿了就一起唱歌,把各种流行歌曲唱个遍,就一定要等齐了一起吃饭。如果爸爸在休渔期,那天天吃饭跟过节一样开心。
我曾经跟老妈一起去收菜,应该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那个扁担一上肩膀,我都直不起来,感觉要扛起一座大山似的,晃晃悠悠的,从菜地抬到家大概就一两百米,肩膀痛的受不了,只能用双手帮忙托着减轻压力。当然,这种活没干过几次,老妈可能觉得我不行,心疼我,后来没叫我,自己干。
后来,家里的菜地没了,盖成房子了,没菜可卖,老妈就去卖洗衣粉,散装的,也是那条路,好像开始有电动车了,但是南方的夏天是漫长的,这也是非常辛苦的活。我跟她去卖过一次,看着做生意真不容易,还得脸皮厚,热情主动。现在我也是脸皮够厚的,但是起码不用风吹日晒了。
洗衣粉后来也没有市场了,大家都更喜欢用洗衣液了吧。她就卖鸡蛋,农村有很多土鸡蛋,其实有些也没那么土,反正,又开拓了一门生意,可能换过市场,但基本都那么远,风里来雨里去的。遇到雨天那更是跟落汤鸡一样,只要不是非常恶劣的天气,一定会“出勤”的,说做生意最怕中断,都会想着去一趟能赚一百多块啊,或者几百块?
老妈就一直奔波到我们都开始工作了,她才歇,甚至现在孙辈上学了,她闲的无聊还去附近做做玩具手工,赚点零花钱,几天前还跟别人去海边开牡蛎,还想着给我寄。
我怎么考上大学呢,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吃不了上一辈人那种苦,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因此就死读书,我一直觉得我不聪明,就是靠努力。父母的努力,勤劳致富,一心为家,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里,老妈老爸只说过:男生女生都一样,自己能考上,就继续读,考不上就回家种地,家里没什么关系,也没那么多钱。
后来我考上中山大学,他们觉得也算是为他们争光了,农村人有时就为了一点名誉,为了一口气。其实村里好多人,特别是妇女们,喜欢打牌,喝茶聊天。我妈也可以不用这样拼命,但她就想帮爸爸,更早实现盖楼房的梦想,所以我们家好像是村里最早几个住上洋房的,我觉得这个我妈有一半功劳,真是军功章上有她的一半。我经常很庆幸我生在这样的家庭,也庆幸父母给我们立下的规矩,和展现他们那一代人最淳朴的形象。
我婆婆据说也是一个这样勤劳的女人,所以她的儿子也上了清华博士,她是比我妈妈多认字的,但是她也没怎么管儿子学习。时代不同了,环境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好像都没勇气放养孩子,多少有点焦虑,我现在经常反省,希望能给孩子立好榜样,至少,做人的道理不能忘。
所以说,最好的老师和父母,就是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渴望,靠着别人推,走不了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