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空间文艺家
《软埋》:记录还是遗忘

《软埋》:记录还是遗忘

作者: 6fcce8574b8a | 来源:发表于2020-04-06 18:13 被阅读0次

                          一.何谓“软埋”

        故事开始于四五十年代,以‘土改’为背景。胡黛云原本是一个乡绅的儿媳,家庭幸福。但是她的一切在历史大潮中灰飞烟灭。在一个人孤独埋葬了婆家十几口人之后带着自己的儿子乘小舟逃亡,小舟沉没,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忘记了一切,从此她成为了丁子桃。后来又与自己的救命恩人吴家名医生结婚,并生下了儿子青林。吴医生由于车祸去世,她一人艰难的将青林抚育成人。当儿子赚足足够的钱财打算让丁子桃安享晚年时,他将丁子桃带到了奢华的别墅。丁子桃面对别墅带来的冲击灵魂陷入回忆之中,并由此揭开自己,吴家名等人埋藏了几十年的秘密。

      “软埋”一词,既是小说的题目,也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何谓“软埋”?小说对此有直接的解释:“就是把人直接埋进土里,什么都没有。没有棺材,连包裹的席子都没有。听老人说,我们这里,一个人如果带怒含怨而死,不想有来世,就会选择软埋。”“如果不把“软埋”作为一个特定词语来理解,而拆成两个单字来体会,‘软埋’这个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明显的参差:‘软’引发的联想往往是柔软、绵软,还带些柔和的意味;‘埋’,掩埋、埋葬、瓦砾,坚硬的石块、冰冷的墓碑、冷硬的隔绝,以及随之而来的笼罩性的黑暗。”(摘自叶李《遗忘:一种自由或虚伪的安慰——读方方长篇小说新作《软埋》》)作家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从“软”与“埋”之间的软硬对比似乎又在说明作品本身所从内容到叙事的张力。

        首先,“软埋”一词直接表明的是土改给士绅地主家庭带来的深刻灾难。胡黛云的娘家是富庶的地主家庭,父亲胡如匀曾经留学国外,归国后继承祖业,“回国接下祖父的盐井生意,又代其管理着乡下家族的百十亩地”。住在“且忍庐”中的胡家世代以“忍耐”为处事原则,但最终没能逃过批斗、枪毙的命运。婆家陆家,则积极地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拥护新政权,然而仍旧免不了批斗的结局。在苟活或是委曲求全之后死亦或是保留脸面的死去这三种结局之间,陆家人依旧绝望的选择没有来世的“软埋”。

        其次,“软埋”也象征着被掩埋的土改历史。方方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些人直接被泥土埋葬,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忘却过去,忘却自己,无论是有意识地封存往事,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记忆,也是软埋。只是软埋他们的不是泥土,而是时间。时间的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屏蔽历史事件,就是软埋自己的方式”。正如小说中青林在逐渐接近父母的过往时又选择了忘记,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软埋。


                          二.作品的隐喻

        在小说中,隐喻无处不在,无论是小说的名字本身还是丁子桃被发现的河流,还是梦境中寻找记忆的十八地狱,都是隐喻的象征。

1.“软埋”的隐喻

        在小说中,软埋作为一种埋葬方式,可以被视为是选择死亡时的一种生命态度。同时他也象征着生与死,记录与遗忘两组对立。

        小说中,陆家人在批斗前夜选择了集体软埋,这是肉体消解于人世,灵魂不再转世的决绝态度面对死亡。陆家、还有被饿死的大水井李家,他们可以被视为肉体上的软埋。同时还有失忆忘记过去的丁子桃和背井离乡、隐姓埋名的吴家名二人,他们虽生犹死。他们选择忘记过去,忘记历史,是一种灵魂上的软埋。如果说丁子桃的生理上的失忆,那么吴家名就是主动的遗忘过去,软埋历史。“吴家名”这个名字本身就指代无家无名之人。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也给出了一道记录还是遗忘的选择题。在那个时期,“人物命运的流转变革,被作者叙述的触目惊心,难以想象当时的惨烈与悲怆。从家族到个人,都无一幸免。而这场浩劫的幸存者,尽管逃脱了死亡,但却背负着苦难记忆的包袱,在痛苦与恐惧中度过余生。过去和现在的映照,而它看似不清晰的历史,在条条浮现线索之下,深刻地还原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实。”(摘自阚玉篇《方方《软埋》中的隐喻研究》)面对惨痛的回忆,作者并未加以过多的指责,而是用平淡似水的语言缓缓道出,并且以包容理解态度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在小说结尾,作者借龙忠勇之口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人选择遗忘,有人选择忘记。我们都按自己的选择生活,这样就很好。”

2.意象的隐喻

        在《软埋》中,“河流”与“地狱”是意蕴最为深刻的隐喻。

        丁子桃在河流中被人发现,并且只有被救后的记忆,对于过往的一切一无所知。此后,丁子桃就开启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河流”可以被视为她人生的新起点。

        同时,河面下的礁石,也隐喻着她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创伤,她不为人知过去。而每当丁子桃试图回忆过去时,“她的思路一到河边,哗哗的水声便像炸雷一样轰响。莫名的恐惧随着水声汹涌而来。波涛中如同藏有魔鬼,波涛中如同藏有魔鬼,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狠狠地袭击她的身心。”

        “河流”本身也包含有漂流的含义。丁子桃被救起后,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一切,失去了自己几十年生活的根,从此成为没有记忆的流浪者。而吴家名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河边救起丁子桃的时候,也是在隐喻着吴家名同丁子桃一样,是一个没有过去的流浪者。

      “地狱”在传统观念中被认识是作恶之人遭受刑罚的世界。在小说中隐喻着过往经历的对人物的折磨和精神遭受的刑罚和苦难。丁子桃在梦境中走过的十八层世界,被作者冠之“地狱”。丁子桃从地狱底层走到第一层,一层一层的跋涉,一层一层的找回失去的记忆碎片,慢慢的回忆起家族在土改中经历的一切。“对于丁子桃而言,过去和回忆就是地狱。地狱这一形象的隐喻,透视着这段历史的可怕和凶残,以及对人肉体和精神上造成的残害。”(摘自阚玉篇《方方《软埋》中的隐喻研究》)

3. 人物的隐喻

        小说不仅仅意象具有高度的隐喻性,人物本身也隐喻了当下社会对于历史不同态度。

        首先,丁子桃和吴家名所代表的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幸存者和苦难者。丁子桃,受过良好教育,读过《红楼梦》,知道鬼谷子下山图,背过谢朓的诗。吴家名,在父辈便是医生,在上海读过医学院,医术高超。但他们在巨大的历史苦难面前选择了遗忘过去,从此“江海寄余生”。但是过往的梦魇并未放过他们,常常缠绕着丁子桃,以至于在搬进别墅的第二天灵魂就陷入深度昏迷之中。

        其次,儿子青林所代表着当下现实主义者,携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幻想和冲劲,爱打拼,“他的现实也让他成为一个必须现实的人”。他无意间闯入了父母所竭力遗忘的过去之后,探寻过一段时间。但是当历史的伤痕渐渐展露时,在沉重的苦难与安稳的现世之间他选择了遗忘。将自己定位为“平庸者”,以“平庸者不反抗”为信条。

        第三个代表性的人物为龙忠勇。龙忠勇作为大学教搜,是一名建筑历史学者。与青林的遗忘不同,他选择记录。龙忠勇所代表的显然是知识分子。龙忠勇的身上透露着当代知识分子对于历史的责任感,历史需要有人记录,小说饶有意味的透过龙忠勇传递“文学负责打捞被时间软埋的历史”的责任感。


                            三.历史叙事

        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以人为叙事主角。“历史在小说中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一是在 ‘失魂者’丁子桃记忆深处重演;二是在吴家名日记中隐晦提及;三是刘晋源对于故地的追忆。”(摘自杨倩《论方方小说<软埋>的历史叙事》)

        小说由两条线来叙述历史。一条是当事人丁子桃在梦境之中层层跋涉,历经十八层地狱找回历史。一条是灵魂存在人间的青林、刘政委等人透过吴家名的日记以及亲历者流传下来的点滴来发现过去。

        小说中故事时间上的把握就采用了顺序和倒序相结合的手法。“一方面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系列叙述活动,比如丁子桃在丈夫去世的现场大叫‘我不要软埋’暗示着她受过很大的打击,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倒叙。倒叙,是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时候追述。’这种时序的运用体现在丁子桃对于身世的‘地狱回忆’中,对于回忆的追问即是一种逆向思维,由结果而一步步追问原因。在‘地狱回忆’模式中出现的七层地狱的设置也是一种叙事结构,同时也是对于时间的延伸。通过梦境让丁子桃打开记忆的闸门,带领她自己和读者逼近历史的真相。”(摘自杨倩《论方方小说<软埋>的历史叙事》)


                    四.历史思考以及态度

      “毋庸置疑,《软埋》是以‘土改’为题材的,这无论在小说中还是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巨大存在,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却有几许遥远和陌生。它指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主要内容就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它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摧枯拉朽般的风暴。然而,风暴过后,烟消云散,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软埋》正是以文学的方式,打捞和审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关注那些蕴意深厚的生活细节,关切那些风暴中的个体生命。”(摘自吴佳燕《在历史与时问的软埋之下——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

        小说中描写了四个地主家庭的故事。李家虽然有农会庇护,但还是被批斗。董家,即吴家名的家族,以医术救人,但最终只有吴家名一人活了下来。胡家,以“忍耐”为处事原则,就连住宅也取名“且忍庐”,但还是没能免除家破人亡命运,甚至连在县里当干部的哥哥也被人打黑枪死去。陆家,在辛亥革命和剿匪过程中都立下大功,并且主动遣散家仆、分发田地,还有上级的批文和全村人的具保书,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集体软埋。

        对于地主家庭的命运,方方并未脱离历史语境。方方在书中借老革命刘晋源之口说:“‘矫枉必须过正,不然我们怎么镇得住他们,那时候情况多复杂呀!’‘当年并没有人出来分析,穷人为什么会穷,穷人中有没有地痞流氓。更没有人说,哪些是好富人,哪些是坏富人⋯⋯而且打完仗剿完匪,杀心还没有褪尽,就觉得镇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对于“土改”的具体性和复杂性做了善意理解和客观分析。

        但是在另一方面,隐藏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下的还有“分浮财”的口号。“正如叶匡政在《土改学:挖浮财》一文中所说:‘土改被称为一场革命,就在于它不但催生了一种迥异于往日的民众情感,它还改变了人们对非法行为的观念。这种观念是通过政策导引民众的。夺取别人的财物,这在过去是任何社会阶层都不能容忍的事情,现在被合法化了。它成了贫农、雇农享有的权利。拥有财物成了一种犯罪,拥有财物的人成了整个社会的对立面。’‘这种从天而降的财富,这种在特殊时期的豁免权,很容易被农民当作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继承下来,使他们一旦陷入贫穷,就幻想着再斗争、再分配,把目光转移到新的富裕农民身上。这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认同,可以说彻底摧垮了传统乡村的社会心理基础。’正是这种被合法化的公开抢掠,从根本上挖断了传统文化的根须,把农村变成了一片文化的废墟,也彻底改变了世道人心。”(摘自吴佳燕《在历史与时问的软埋之下——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正是这种“分浮财”的心理驱使之下给富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吴家名才会忘记自己的姓,忘记自己的故土,忘记自己的过去。陆家后人才会说出誓言般的“三个永远”,即“永远不再回来,永远不把这里当自己家乡,永远不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个地方。”

        方方说:“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客观地去看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我要求自己在写作时,站在每一个人物的角度说话,而不是站在写作者自己的角度去说一厢情愿的话。同时,我希望人们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记住一切。对于很多凡夫俗子来说没忘却未见得就是坏事。我们不能要求太高。但是历史必须有人去记录下这一切。不能让所有的一切被时间软埋。我的这部小说,只是想通过人的命运或那些导致命运转折的细微事件,来提醒人们,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对于历史我们可以选择像青林那样遗忘,亦可以选择龙忠勇纳闷记录,只要适合我们就好。

        对于过去的历史与记忆,无论是遗忘还是记录,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都殊途同归,一无例外地被时间覆盖,正如方方自己所说:“时间的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这是带有宿命意味的更为深重的软埋,令人无限悲凉而又无能为力。

相关文章

  • 《软埋》:记录还是遗忘

    一.何谓“软埋” 故事开始于四五十年代,以‘土改’为背景。胡黛云原本是一个乡绅的...

  • 软埋

    流浪者长在南方 心在北方 因为姓黄名叶 在宿命里 关注每一片凋零的过程 黄叶为什么这样黄 黄叶是怎样黄过天南地北的...

  • 软埋

    这本书待在我的kindle里很久了,从哪里来的不知道,可能是因为名字够特别吧。可能又是因为名字,让我从来没有注意到...

  • 软埋

    永远不再回来,永远不会把这里当自己家乡,永远不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个地方。——《软埋》 拂过耳边的是三声永远软埋姓氏的...

  • 软埋

    “检票啦检票啦!往南宁方向的乘客上车走啦!” 一阵喇叭声,乘客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从候车室进了站上了车。木雨紧张又...

  • 谈《软埋》

    《软埋》是一部反思土改的政治小说。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有许多感慨。能写这种批判土改历史的小说实在是很难得的,作者更...

  • 软埋谣

    落拓家书谁剪裁, 昏黄旧事未软埋。 风云画卷凭朱笔, 寸草清泪印尘埃。

  • 读《软埋》

    前言:一个家族恩怨借助动荡的历史造就的悲剧 只怪多说了一句话 十几条人命, 愤怒又不甘的被软埋 软埋——死后不进棺...

  • 软埋曲

    汉水奔流大江开, 山头万箭穿心来。 已无七哥观风景, 惟剩百年待软埋。

  • 软埋(续)

    (时间过得好快啊,这小说已经一个月没有更进了,继续下去,给自己一个交代。) 憧憬与现实,永远是合不起来的,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软埋》:记录还是遗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ob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