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缄默知识?
维娜·艾莉说“默认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缄默知识具有三个特征:
1.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
2.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3.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以一定特殊的问题和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问题或任务情节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
我的理解:
缄默知识来自于大量的阅读和经历、见闻的积累,缄默知识的表现,通常是以直觉的形式出现。通常来自于人的第六感觉,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或者常说的“语感”或跟着感觉走。
素养:
2021版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何为素养呢?
素养包含知识与技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素养是灵活运用掌握的语言文字,进行语言交际,进行书写表达的能力。
平常总是说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和今天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课文,教的是课文内容,是零零碎碎的知识,零碎的知识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所以造成阅读教学长期低效。
用课文教,教语文知识,又教语文能力,既学陈述性知识,也学策略性知识。在反复的用课文教中,阅读的效率慢慢提高,语文能力慢慢提高。
例如经典名篇《岳阳楼记》,如果在教学中只教课文的背诵,字词的解释,学生在学习另一篇文言文时依然需要老师分析,如果能借用以前文言文学习的经验,让学生自己分析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或者老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己先完成,然后老师再适当提示指导,运用比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学生遇到文言文,就会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去思考,去梳理,慢慢的,语文能力就被培养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