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读了吗?简友问我的话,会有了想写这篇文想法,谢谢友友问的好。我该如何说呢?
简单答案回答:读过或没有读,可是我却停顿好几分钟。如果忽略今天世界读书日,我每天在读书,上学就喜欢书。虽然惭愧读的一知半解。
到了日更后,我的阅读有增无减,不论有没有时间,摸下书哪怕看一句,也觉得会踏实。阅读的进度和广度远没有达到进度,读的没有尽心,勉强算看不能称为读。读一本书,在书里学会吸收,能够转化思考,觉得这才算读过。
有一位简友读过《论语》不下五十遍,在她的文章里应用和现实信手拈来,博古论今。这样的读书了然于心,让人佩服。读到骨子里,我觉得读经典,是要有这样精神。
从读题材来说,一种是每天在日更读友友写的文;另一种就是读书,选择喜欢的书来读。关键读书要学会思考,应用到实际,不读死书。
《论语·学而篇》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白话文注解学的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时时温习,不也让人高兴吗?”。有台湾学者注解:“学习的任何东西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
《论语》第一句话,是读过第一种译文朱熹注解来的,第二种是现代学者读过四百多种注解后,得到新的诠释观点。
阅读读一篇文,能从中得到启发,是一种学习成长过程。如果只读不思考,等于没读书;如果只思考不读书,会像干涸沙漠枯竭。小树苗长大需空气和水,有思考和滋养会发芽结果。
今天推荐一本《作家们的作家》(大家读大家·第四辑)阎连科写的,通过作者视角领读,带我们欣赏到经典之作,读书笔记的感悟。从作品结构、层次和思想剖析深刻生动。我们通过读这些作品,很快了解看的经典重点。可以纵向对比的相类的书籍。这套丛书共五册,会有不同的中国作者,对不同作品阅读。我也只是从这部翻阅,因为之前买过阎连科作品读。
第二本书,我介绍自传体《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作者本人的成长,拼搏奋斗历程。她在17岁前没上过学,生长在几乎封闭的家庭环境。她的父亲是虔诚某宗教信徒,相信世界末日之说,对学校和社会排斥子女去上学。学习教育孩子都是在家,作者后来有机会学习,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另又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8出版处女作品。
这是️我最近再读的又一本书,给人鼓舞力量。因为不想给读书压力,我一本书不会限制读多少天要求,佛系读书读就好,每天进步一点点。
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身在上海,清晨起来,等会要到小区做核酸。清晨灰蒙蒙的天空,淅淅沥沥下着雨,泊油路地面被雨水浸透,坑挖处积满雨水,透亮溅起水花。当看到下雨天,为疫情在一线辛勤的工作者,感谢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