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播,让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药物格列卫妥妥的当了一把网红,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于制药业仿制与创新的讨论。
格列卫被称为抗癌“神药”一点也不为过,此前,白血病被视为绝症,有了格列卫,慢粒白血病人有救了,绝症被改写为慢性病。然而这种原创“神药”从科学家有想法到变成药品,经历了13年卓绝的努力,期间一度不被看好,几近夭折,而研发关键人物Brian Druker博士更是因为坚持该研究,而一度遭遇事业滑铁卢,婚姻失败,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就了神药。
相比原研药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劫数和风险,仿制药只需要做到模仿成品,保证产品和疗效与原研一致就足够,也因此成本大大降低。比如格列卫的国产仿制药伊马替尼(昕维)价格只有原研的十分之一。
所以,做个改写时代的新药,还是仿制世界先进药企现有已被证实有效的成品,是很多中国药企面临的问题。不少药企选择齐头并进,仿创结合。
《深度模仿》引发的思考:
1.差异化模仿,战略上的差异化,并不是所有国际药企的产品都需要模仿,找到差异化战略。
2.结构性模仿,就是模仿成功的商业模式。找到通过生产、流通、组织的结构而产生的差别,这些内在差别不是非常显眼,但是一旦占据优势,便可以长时间保持下去。
3.“守破离”三重奏,模仿的好处是方便快速开始;那模仿的可能带来的“烙印”,通过守、破、离来去除,寻找自己的创新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