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辑的《嘉定文史资料》上,有一篇陆老师的文章——《我的造房经历》,文中提到:
1986年4月,陆老师在兰州工作13年之后,调回了故乡嘉定。从那时候开始,他经过了三年多的筹备,于1989年9月28日,动工建造三上三下的楼房。陆老师造房的总费用是3.2万多元,他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务。陆老师一家省吃俭用,并大力开发副业生产,终于到1992年底,把债务全部还清了。
从准备建房到还清所有债务,陆老师一家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可见在当时,造房子是非常艰辛的。可能晚几年,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一些再造房子,应该会相对轻松点。
陆老师之所以倾尽全力急于建造楼房,是因为调回来的第三天,他的母亲就神情严肃地对他说:“村上的人家都在造楼房,你要不把楼房造起来,我死了也不闭眼睛!”
所以陆老师盖楼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母亲的希望。
为了母亲的希望,陆老师用了六年多的时间,而唐代诗人孟郊却用了十多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曲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我问女儿,孟郊这首诗是告别母亲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写的,还是考上以后写的。女儿说,考试之前,他想的应该都是考试的事情,只有考中以后,他才觉得能够报答父母了,才会写这样的诗。
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我倒是认为原因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反而因为父母管头管脚感到深恶痛绝;只有人到中年,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无私的奉献。
这首诗的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把母亲接到溧阳,应该是他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赴任江南溧阳尉以后的事。这一年孟郊已经52岁了。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孟郊出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
可以说一直到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即孟郊40岁之前,并没有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孟郊41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下第。
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孟郊46岁,奉母命第三次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51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
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又有故平陵城,孟郊经常去那里游玩,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孟郊60岁时,因母去世辞官。
可见,从年轻时的隐居生活,到当官后的寄情山水,孟郊好像对做官并不热衷。他之所以几次三番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当了一段时间小官,应该跟他的母亲很有关系。也许在他年届不惑的时候,他母亲郑重其事地把他叫到身边,说过类似“你看别人都当官了,你如果当不上官的话,我死了口眼都不闭”之类的话。
其实父母都会对子女寄予希望,我也不例外。别看我碌碌无为地过了大半辈子,其实也是为了母亲的希望,因为从小母亲就希望我“不要出檐椽子”。
2019年2月27日于来哉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