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是要接地气的,不要妄图把它建成空中楼阁,要贴着地面去找寻尘埃里的星辰光芒。我最初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是初中看的三毛散文,红楼梦以及一大堆盗版了港台飘过来的武侠小说 ,这些武侠作品延续了古典小说的很多特点,很像是古希腊式的悲剧作品,这或许也直接导致了我自己的作品也着实欢快不起来,尤其是我个人的关注点侧重于那些匍匐在尘埃深处,那些生活在最底层,就连看平常人都需要仰视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多以悲剧的形式展露在我们眼前,我很难把这些故事整容成欢快的作品。
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抛开教化世人的自带光芒不讲,更多的仅仅是作者本人于某个特定时间段针对某些特定对象的思考,他把这飘渺的思想具象为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非为了强行把自己的思维嫁接给别人,只是一种沟通,一种共享,当然了,好的文学作品会让读者有所感悟,生发出他自己的延伸思考,这与现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口水文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小说脱胎于现实,是写作者对现实故事的二次加工,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一个现实里完整的故事,只需要一个场景,一个画面,甚至于是早晨睁开眼的一缕光,但它毕竟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不论何种类型的小说,悬疑也好,科幻也罢,必然是写作者在现实里能够找到一个立足点的,他用自己独特的思维从这个立足点向外扩展创造,这才有了一部完整的小说。
下午看了半篇小说,为何不是一篇呢,实在看不下去了,作者很年轻,履历上已经是在各大省级刊物上发过文章的老资历,然而第一段就有三个病句,对于当下年轻作者普遍不注重语言而一味地追求讲故事,编辑应该负大半责任。说到讲故事,我注意到这几年的刊物上,关于农民的文字越来越少,以前他们说乡土文学泛滥造成审美疲劳,现在,我对都市男女那点搞破鞋的事也很疲劳,相对应的,农民正从各个角度淡出我们的视线,我们这个在火箭上跳舞的国度,还有活生生的农民吗?有的,我们的农民也有切切实实的生活的,绝不仅仅是莫言余华这一代作家笔下的农民,就在当今,就在你所关注的那些灯红酒绿打情骂俏的都市周遭,一大群农民生活着,但我看不到关于他们的只言片语,在文学界有个怪圈,除了早期成名的大家,当代人写乡土,没等露脸就会给人打上落伍陈旧的标签,仿佛只有跟着城市化的进程去歌颂那些水泥钢筋才是正道,不理解。所以我一向很少写都市题材,而是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土,我觉得即便是作为时代的附庸,历史的尘埃,他们也应该值得留下一些痕迹,现在一部分人提倡写新山乡,似乎象牙塔上的人也开始关注活的农民了,亦或者他们只是看够了在小汽车上偷情的戏码,要换成苞米地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