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青釉是青釉中派生出的一种釉色,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为宋龙泉窑青瓷中的釉色之一。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色深如翡翠,釉面凝厚。清代豆青釉也常作地色,在豆青上加彩二次入窑烧成,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此盘敞口、斜腹、圈足,施粉青釉,盘底竖写堂名款款识。
在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如今施有青釉的古代瓷器已逐渐减少,大部分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现能完整保存下来的,都是稀世珍品,而且多数都已被收入博物馆,能出现在拍卖场的更是万中无一。而下图是小编很有幸见到的一件堂名款豆青釉盘。

此盘整体温润而均匀,淡雅,光素无纹,器形规整,胎体干松古旧,釉水亮泽,釉色深沉,流淌自然,结合模印的水波纹,丝丝缕缕别有一番肌理效果。包浆醇厚,气韵开门,陈设效果强,值得收藏。其整体保存基本完好。
何为堂名款瓷器,就是将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刻、印在订烧的瓷器上,作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标志,这类款识称为堂名款、斋名款等,内容有堂名、室名、斋名、轩名、殿名、书房名、馆名等。如“慎德堂”、“百花斋”、“彩云轩”……堂名款在宋代已经出现,明代后期形成风尚,至清代大量流行,其中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更为普遍。订烧堂名款的多为皇亲、贵族、高官豪绅、文人雅士或名工巧匠。因此,堂名款瓷器在收藏市场上乃是大家的宠儿,每个资深收藏家都为之争的“头破血流”,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