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真的是起起落落,怎么说呢,原本是拼多多试水砍价,也没想过一定要砍价成功,但随着金额砍价金额越来越少感觉自己的胜率就很大,故而在倒计时就“不择手段”的找朋友代砍。
我在拼多多希望帮砍的是一个随身榨汁机,淘宝正价59元,拼多多砍价254元,我是没看出什么区别,如图:


当我看了淘宝觉得买个其实也不贵,也准备自己动手买一个了,但有一个心理支持我继续砍下去——我可以找哪些朋友会帮我砍价呢?
我试了家人群、同事群、同学群、朋友群、也单独给朋友发过,结果大概是以下几种。
一、家人群
会不会是骗人的?像这种是骗钱的,点进去就会盗取你所有信息。
回答不会后,就会默默地点击链接打开App要么砍价要么默默地下个App的。
能这样做的,大多是父母,只有他们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哪怕自己不会努力学着尝试。
二、朋友群
朋友群我要说两类,一种群就是建了大概好几月都不会发言的僵尸群,这种群当初可能因为朋友结婚、聚餐等原因建立起来的,彼此间也不够了解,也许发了一堆消息也不见得有人回。
发到这类群里等于制造垃圾(似乎都是制造垃圾),没人会搭理你,因为要么他们觉得你无聊发来好玩儿,要么无意点开看看发的什么,看见要下载App就直接关掉了。
很能理解,我们不熟,你要的东西价格也不高,怎么不自己买,再有拼多多名声似乎很不好,假冒伪劣似乎几乎完全可以概括。
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一种群就是平时经常在联系的朋友,每天说说笑笑,偶尔发些有的没的,一般点进去看不能帮忙就说明原因,比如要下载App但是我用不上,所以不好意思没法帮忙。
因为熟悉和理解所以尊重你所做的一切,能帮你尽力帮你,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
三、同学群
同学群,怎么说呢,一般很少会发同学群,因为自从毕业后除非老师在群里问问近况时偶尔骚动下几乎不会有过多交流,所以一般发到这类群里真的是“毒瘾”发作时的“不(无)择(可)手(奈)段(何)”。
四、同事群
同事群大都因工作而建立,正常交流用于工作沟通,但偶尔也发些可以让大家轻松的话题。一般有拉票活动,工作群是首选。
一般非工作时间,群里都不会太热闹,除非发起的话题勾起大家的兴趣。一般都会主动帮忙投票,并主动积极反馈。
另外,就是推荐购买的好吃好喝的,一水儿的“跟踪报道”,群里欢乐异常。
至于砍价,看大家时间与心情。
五、朋友
对平日里还不够了解的朋友一般就是效仿拼多多的砍价用语,为啥?嗯⊙∀⊙,因为没话找话。(明知故犯)
很多时候是有期待的,但更多时候觉得不帮忙也没关系。
每个人对朋友都有亲疏远近的定义,没有谁说有无数个好朋友。
有些人是点头之交,有些是相视一笑,有些是多年不见感情如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砝码,数量有限。
对于关系亲近的人,我们的相处之中可能更没那么小心翼翼,有时候撒娇与撒泼并存。
有些朋友他曾经路过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很多痕迹,分开久了互不联系有的就逐渐淡忘、陌生了;有的偶尔调侃逗乐两句即使一年见不了几次,聊不了几次信息感情如旧,犹如美酒,越陈越是精品。
初此之外,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当目标遥不可及时大家都会选择放弃,但一旦坚持并获得过一定成果的人却很难放弃。当砍价进行到最后倒计时阶段,看到目标越来越容易达成,于是丧失各种理智开始电话求砍价、微信二次轰炸。
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努力(真打脸,没用在正事上)。
我们对很多大事、正事很容易放弃,却愿意花精力去坚持某些小事。
感谢从昨天到今天被我轰炸的同事、朋友、同学、家人以及陌生人,谢谢你们给予最大的善意包容我偶尔的不理智。
最后,用丈夫劝慰我的话:帮你的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情分会用完的,要什么自己能买就买好了。
我乖乖地说对的对的,一边却仍是惋惜即将到手的榨汁机溜了。直到此刻我即将写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我获得了什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曾经我也极度不理解别人为什么那么大费周章去做免费宣传,现在才能理解那种骑虎难下的心理。
(最后的最后,拼多多的营销真的很成功,至少今天我为了它打了价值500元以上的广告。但,如果它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终有一天这座大厦会倾覆,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对网购平台质量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