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小儿与我的对话:
儿:妈妈,我想让你陪我一起去游泳!
妈:可是,我还需要陪姐姐把作业先搞完;
儿:那你陪完姐姐写完作业,就可以和我一起游泳了吧?
妈:等我先搞完再说吧,她的作业挺多的,搞完可能都已经很晚了;
儿:那你先陪我去游泳吧,等游完再回来弄姐姐的作业;
在一旁的爸爸已经听出了我的“话外音”,于是,
爸:你就直接、明确地告诉他,你今天不想去游泳;
妈:妈妈今天不去游泳,要陪姐姐学习,你和爸爸去游吧;
本以为儿子还要几番纠缠,哪知,儿子转身,屁颠屁颠,就跟着爸爸去游泳了。
纵观我和儿子的一问一答,小朋友逻辑清晰,并无胡搅蛮缠,当爸爸识破了我拿着姐姐做作业的这件事做挡箭牌,内心就是不想去的真实意图后,果断提醒我,用“我信息”进行了表达,孩子听懂,并无半点纠缠。
这就是“我信息”在亲子沟通上的使用魅力。
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习惯委婉表达,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习惯被动拒绝,让对方体会到话里的意思后,主动理解话里暗含的拒绝成分。
孩子的世界,天性中是表达自我的,观察孩子,他们的表达往往很直接,我渴了,我饿了,我就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越是小年龄段的孩子,这种表达更为直接;等孩子慢慢长大,才会在每日的耳濡目染中,无形中习得身边大人的委婉表达方式。
“我信息”很好使用,使用场景也非常广泛,只是,习惯了成人世界的表达,重新回到与孩子的对话上,父母需要的是“刻意练习”。下面这些生活场景,你一定会遇到:
工作一天,回到家,当疲惫不堪的爸妈,面对精力四射的孩子,你会直接表达:
“我累了,我想要休息10分钟,过10分钟,妈妈再来和你玩,好么?”这样的话么?
遇到辅导孩子作业,讲了几遍,孩子都还是做错,你会直接表达:
“我也很受挫,我以为讲了几遍,你能作对的,可是还是错了,我对你、对自己都有些生气”。
去生活中刻意练习吧,只有这样,在遇到各种真实场景的时候,才能不假思索地使用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