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点,那就是学会在聊天中“打哈哈”。
什么意思呢?
比如,只是过年会见一面的亲戚,问你工作如何,工资怎么样?以前我会比较老实回答自己的工作是老师,大概能赚多少钱。
但今天我给自己做了一个模板回答,“出去房贷和生活开销,一年攒的钱可能还不如您多,还得向您看齐”。
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前的回答,总会招致“和我家孩子聊一聊怎么学习吧”、“好好帮我教育一下我家调皮鬼”等等一类的请求。
说出口就没法拒绝,但往往,我认真和他们聊一聊教育的事儿,他们听完就算。
尴尬的是,如果我不答应,还会招致一些不好听的“名声”。我自己不在乎,但我爸妈在乎。
这是我没弄清楚,这种场合说话的本质。对方根本没有付出成本——时间、精力或金钱——的想法,只是找话题而已。
而一个没有付出意向的人,是没必要做认真沟通的。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比如,工作中,点头之交的同事,突然发现你会谈吉他,于是说起来让你教一下TA。
再比如,家里孩子成绩好的,过年回家有时被人求教一下自家小孩。
理论上,这种事如果有时间,帮一下是没问题的。关键是,类似这种帮忙多数既收不到有效反馈,还可能被无端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学会打哈哈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可以说,“我的吉他才刚开始学,自己都弹得不太好,教人有点丢人现眼了”。
这种并不是势利眼,而是为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在普通社交场合,轻松氛围下,类似的请求多数是随口一说。真正有需求的,一定会在私下深入沟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种投入甚至会造成负产出,影响自己心情的事儿,少做为妙。
你的时间,值得更重要的事儿。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你很贵,你的时间很贵,请把它放在值得做的事上”。
在学会打哈哈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判断,哪些情况下,对方的请求,是会愿意付出相匹配的时间与精力的。
核心可以浓缩为一句话,“看对方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拿写作营来说,如果一个学员,在写作时遇到问题,然后请求辅导员帮助。在辅导员认真回答之后,TA下次写作却没见到任何改变,这其实就属于不会付出成本的人。
这种表现,其实是可以从平时的沟通中体现出来的。
比如有的人,一旦导师出现,TA就会出现,然后问一些回答过很多遍的问题,“我的文章没有进步怎么办?”等等。
即使导师回答再多遍,可能也不会激起其进步的兴趣。
这就属于不值得付出精力的人。
导师可能限于付费用户,需要回答,但平时的沟通中,遇到这种,学会打哈哈,是很好的方式。
这么说,其实还是看起来有点势利眼,但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一句话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