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为什么一定让你学好英语?

作者: 小Oly英语启蒙 | 来源:发表于2021-09-02 16:00 被阅读0次

「双减政策」下,很多地方取消了英语期末考试,让家长圈一片沸腾。紧接着,大家对「还要不要学英语」,展开激烈讨论。

如果有人问我:

假如英语不再是必考科目,学校也没有任何要求,你还会费尽心思让孩子把英语学好吗?

倘若时光倒回到3年前,我的答案是:趁早拉倒吧,何必折磨孩子。

可3年后的今天,我的答案是:趁早开始吧,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你。

为何有如此大改变?

第一个原因:

起源于3年前我做的一个重大决定——给儿子英语启蒙。

3年期间,我亲眼见证了,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有多么神奇。

他不觉得是在「学习」「记忆」,他只觉得英语儿歌,绘本,动画在传达好玩的事情,生活里各种英语的声音,是每天最正常不过的背景音。

「接触英语」这件事,对我儿子来说,非但不是「折磨」,反而是不可少的「娱乐」

所以,如果方法得当,「学英语」可以不是「记单词,背语法,刷考题」的苦差事,可以是充满冒险,刺激,温情的探索世界的美好体验,同时还能修炼一项语言技能。

这么好的事,我当然会让儿子继续学习,还要学得再精通一些。

第二个原因:

3年前,我感觉学英语除了「应付考试」,真心没什么用。

我是研究生学历,上学期间,英语成绩一直不算差。但那么多年的学习,英语的主要用途就是「考试」。

所以,毕业后,英语就被彻底抛弃,我甚至劝说身边人「没事就别学英语了」,不出国,根本用不着嘛。

后来,为了儿子的英语启蒙,才再次把英语拾起来,为了「教孩子」,又开始记单词,背句子。这时的英语,在教孩子上还是很有用的,但对我自己本身依然没什么直接的用处。

直到……(重点来了)

我在李笑来老师的启发下,开始看英文原版书,英文学术期刊,听英文原版故事,小说,才真正体会到了英语的用处。

它能帮我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知识,工具,也可以让我欣赏到最新鲜原始的外国文学和故事。

以前只看翻译的书籍,没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可自从开始看原汁原味的原版书,一经对比,翻译的书就真看不下去了,表述太拗口了,哪有原版书的流畅和丝滑。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看书,其实是和作者对话,书的内容固然重要,可作者的语气,个性,表述风格都藏在内容后面,这些才是一本书的灵魂。

阅读原版,感觉作者就坐在对面,娓娓道来,很亲近。可一经翻译和转述,灵魂和亲近感就荡然无存了。

于是,我现在很庆幸自己是懂英语的,即便不像专业人士那么精通,但在获取好用的信息方面,也凑合着够用。

所以,即便从学校毕业,英语没有硬性要求,即便一辈子不出国,不做英语老师,英语也能成为自己获取第一手信息的工具,是精进自己、丰富自己的利器,绝对大有用处。

要不要学英语?反对派,支持派怎么看

对于咱们国家的人要不要学英语,舆论上会形成两派:

——反对派——

1. 民族角度:

中国在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跑来中国学汉语,我们就不用学英语了。我们要捍卫自己的语言文化,不能忘本,更不能崇洋媚外

2. 能力角度:

谁说要有出息,就必须学好英语?英语很烂却很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莫言,不会英语,照样获诺贝尔文学奖。

3. 科技角度:

智能翻译软件、翻译机器,越来越强大。科大讯飞的翻译机,支持59种语言互译,可翻译语言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不会英语,照样周游世界。

4. 精力角度

外语过渡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大部人不出国生活,英语没有用武之地,学了也是白学

——支持派——(我是坚定的支持派):

1. 国际视角:

英语是国际语言,全球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约4亿人,可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5亿人在学习英语,不止中国人,可见英语的重要性是全球共识。

往大了说,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往来中国,都需要英语,咱不能等着外国人把汉语学好了,才开始沟通交流,做生意吧。

往小了说,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影响大脑,当你精通英语时,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开放和多元,自己的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开阔。

2. 学习成长:

英语是优质的第一手信息来源。97%的世界顶尖学术期刊是英文的,60%以上的互联网内容是英文的,世界最新重大消息大部分由英语第一时间发布。

孩子想进入国际上好的大学,想在某个领域做到深度专业,必须要查阅英文资料、阅读英文期刊论文。

即便一辈子不出国,在成长学习过程中,国外优质的英文图书学习资料都非常值得参考借鉴。

更进一步,从小接触两种语言本身,就对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专注力培养有明显好处。

而过去,英语之所以耗费我们太多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是学习方式不对。 倘若方式正确,孩子从小掌握英语技能,绝对是一辈子的财富。

3. 竞争能力:

英语能力,确实不是「成功」「有出息」的必备品,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了它,绝对是加分项。

上述反对派说,人家莫言虽然不会英语,照样得诺尔贝文学奖。

这里面有个逻辑陷阱,不是「不会英语」——导致——莫言得了诺贝尔奖,这两个没有必要的因果联系。

「不会英语」,却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并不能否认英语的重要性。

就像,很多优秀的人不会做饭,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会做饭没有意义」。

比如,莫言自己就很希望自己会第二外语,以下是他的原话:

如果懂一门或者两门外语,那更好啊。假如我们能直接阅读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小说,可能比读翻译的小说好得多,因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有的小说可能是一流小说,翻译过来就成了二流甚至三流的了。另外,如果我懂一门外语,我肯定会和母语形成一种对照,在比较中我才会知道汉语哪里比英语好,哪里不如英语,才有可能形成语言的创新。

除了传递信息外,英语还承载着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才能深刻体会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就业领域,英语能力依然是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科技,金融,编程,贸易,物流,电商,生物,医疗等领域更是明显。

面试工作时,你不能拿个翻译机器,现场翻译吧。

4. 交友娱乐

我觉得翻译机器,只是在不会语言的情况下的「被迫选择」,把英语能力长在身上一定会更方便。

看美剧,虽然依靠字幕能理解意思,但如果懂英文会看得更轻松,理解得更透彻。假如碰到二把刀翻译字幕,剧情的精华会大打折扣。出国旅游,拿着翻译机器,哪有自己会英语踏实。

再者,你很难拿一个翻译机,和外国人成为贴心朋友。

我有个闺蜜G,嫁了个新西兰老公。每次他俩回国,我们两对夫妻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吃薯片。为了来往方便,我闺蜜还专门买了跟我一个小区的房子。

其实,闺蜜G在这个城市有不少好朋友,而唯独跟我和老公交往最密切,主要是因为我俩懂英语,能跟他老公聊天。不像和其他朋友在一起时,一直需要她给当翻译,妥妥地尬聊。

老友记里有个场景,菲比和一个外交官谈恋爱,俩人虽然一见钟情,但语言不通,只能随身带个翻译。

结果每次到了浓情蜜意时,旁边总有个翻译旁观。

场面极其尴尬,结局自然是不欢而散。

无论是机器翻译,还是人工翻译,都没有人与人之间「一来一往」的直接交流更有人情味。

掌握一门外语,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我觉得,对于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最可能的真相是:

凡是说英语没有用的人,要么不会英语,要么是,英语没有好到有用的程度。

英语的好处,用处,是毋庸置疑,不接受反驳的!

除了在获取知识,信息,交流,娱乐等直接的功用方面,让我最看重的是它背后的选择机会。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有句经典名言:语言的限制就是对我的世界的限制。

英语能力,让你的人生多出很多选择

如果你英语足够好,那么生为中国人的你,就不会被破局限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你所面对的世界可以是很多元的。

你既可以选择在国内生活,也可以移居国外。

你既可以任职于普通公司,也能够成为外企精英。

你既可以找中国人做朋友,也能够与外国友人谈天说地。

你既可以欣赏中文作品的博大精深,也能够欣赏外文作品的奇思妙想。

……

语言能力,对外是一种竞争能力,是打拼谋生的武器。

对内却是一双自由的翅膀,能让你不被束缚,多一个甚至多个选择,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不光是语言,其他任何额外的能力,都是具有抗打击性和反脆弱性的。在顺境下,能祝你节节高升,在逆境里,能保你衣食无忧。

假如我不识字,不会任何其他技能,只会「种地」,我可能一辈子被迫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喜欢与否,没有选择。

假如我会「种地」,还懂英语,会写作,还能玩音乐,做设计,甚至还会其他技能,那么「种地」只是一个可选项,喜欢就做,不喜欢可以不做。

什么真正的自由?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拒绝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自由。

以后,大家不必纠结英语有没有用了,还是好好琢磨怎么把英语学好吧,孩子和大人兼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我为什么一定让你学好英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uq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