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阅读《看见孩子》,有关孩子完美主义与高敏感特质的内容,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
我发现孩子常因追求完美而陷入焦虑,奇怪的是,考试失利时,他反而能用更平和的心态准备下一次;
可一旦取得好成绩,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过高期望,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下次考试很可能发挥失常。就这样,他在进步与倒退、完美与平凡之间不断循环。
再看看自己,坚持写作多年,却始终没什么成绩,既写不出爆款文章,也难以变现。仔细想想,根源在于自己的选择——不愿迎合热点,却又不甘于平凡。
我明白,既然选择坚持自我,就要甘于寂寞,充分发挥内在的创作优势;若做不到这一点,又不愿向市场妥协,自然会陷入痛苦与纠结之中。
书中提到孩子的高敏感,本质上源于内心深处的羞耻感。他们既渴望被关注、被陪伴,又本能地推开他人,不敢展露真实的自己。
因为在他们心中,真实的自己是不完美的,害怕一旦被他人看见,就会遭到否定。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写作历程:刚开始时,我只求完成,写完便觉得满足,从不纠结细节;
可随着写作时间增长,我开始陷入“完美主义”的漩涡,反复检查表达是否通顺,语法是否有问题,逐句调整表达,甚至苛求每个字词的精准度。
尤其是有了AI工具后,为了节省时间,为了追求完美,我更是习惯让它对我的文章进行点评和修改。
我自己修改一篇文章,一次大约需要人1-2小时,修改比创作更费时间。
经过Ai修改文章确实变得更完美了,但那些经过反复修改的文字,却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模样,离简单的表达,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无数次,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却始终难以放下内心的羞耻感,无法坦然接纳不够好、不够完美的作品与自己。
这一次,被触动后我痛定思痛,决定放下对“不够好”的恐惧,接纳当下的不足。等内心更强大,不再内耗时,再逐步改变与提升。
就像日更这件事,过去断更时我总会自责,如今我决定放下执念:状态好时,就坚持写,状态差时,就放过自己。
毕竟,真正热爱一件事,不该被外在的规则束缚,随心而为,或许才能找回创作的初心,回归真实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