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到作者河森堡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个美国人,但看到书里对中国的介绍描写,感觉这是个中国人,书读完后,我翻了一下作者介绍,这才知道,这位作者是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他以自己在国博工作多年的资料积累,写成了这本人文科学的科普读物。瞬间,对国博的讲解员肃然起敬了。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远古时期,从猿到人的转变,以及智人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则是中国的文明史,从山顶洞人一直到近现代,最近的一次写到1975年河南的特大洪灾。这两部分其实我们都不陌生,前者我们之前读过《人类简史》,后者五千年的中国史就更熟悉不过。但是,作者贯穿这两段历史的角度却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匮乏,这个伴随着人类物种起源发展始终阴魂不散如影随形的东西。
其实匮乏这件事我并不陌生,我爸妈是五零后,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我自己在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还有过用粮本和粮票去买粮食的经历,那时候资源匮乏还没有离开多远,餐桌上常见的是白菜和土豆,每天带到学校去的零食是苹果,一次吃半个,另外的半个要留到第二天的零食时间吃,有个别条件好的同学带去的零食我从来都没见过,馋到用舌尖一点一点地舔,那个场景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但整体来说,生活是向好的,从八零年到如今,中国经历了最快速发展的四十年,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苦难被我们丢在了过去,而且似乎会永远这样丰富地走下去。
会吗?人力是无穷无尽的吗?人定胜天吗?
以前我是这么以为的,历史虽然是螺旋形的,总是在一定阶段内回环,但总归是向前发展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是气象的变化赐予了我们发展的可能。
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研究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气候变化,发现有两次极低的寒冷期,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次是明末,这两个时间点上,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两副惊悚的凄惨画面:气象的剧变,导致灾难的频发,灾难的频发,又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崩溃,进而动摇了整个社会的基石。什么民族冲突、内政外交、阶级矛盾,究根到底,只是因为大家都吃不上饭。我们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是什么决定了经济基础,是天气。农业是靠天吃饭的。气象,决定了社会的主旋律。
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人定胜天的典范,但作者给我们分析了当时的状况,在大自然不可忤逆的力量面前,个人的才华,和集体的力量,都一样无法战胜山河,只能等自然的力量发生逆转。浩劫结束,人类才获得新生。
干旱、洪水、地震、蝗灾,气候的严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近两年恰又是一次灾难的高峰,澳大利亚蔓延日久的山火、东非巴基斯坦肆虐的蝗虫、刚刚过去的洪水,还有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时不时还会冒出一条科学家发现了研究结果异常的新闻,仿佛都在向我们展示自然的力量。即时在今天,我们也仍然没有得到免于匮乏的自由,虽然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得到了。这几天国家在提倡的节约行动,从政策落实农村的耕地,到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匮乏的威胁似乎正在卷土重来,而且迫在眉睫。
书中说:人类无论是在性状上的适应还是在行为上的适应,都是为了应对那个永恒的难题:匮乏。但换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动物的行为其实都是为了应对匮乏,甚至植物也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人类从诞生以来,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免于匮乏的自由”,然而,也正是匮乏的力量塑造了我们。就大概也是进化的力量吧。
——廖木空青
2020.08.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