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他在“方所”里随便逛逛,看到一本书叫《屏幕上的聪明决策》,随便翻一番,对“kindle能取代纸质书吗” 的小节比较感兴趣。这一章节主要讲了屏幕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实验,这个实验在1985年做的,实验结果是,阅读纸质书在理解力上会胜过在屏幕上的阅读。
在查阅一定的文献后,这个结论还是同样的适应,就是在阅读较长的文章,不管是文学性的,还是科普性的文章,基本上都有类似的结果,在理解力和记忆力,纸质书的阅读都会好于屏幕阅读。
“3,2,1,停!”你是否发现手机阅读和书本阅读的不同感受呢?
再回到这本书的实验,有另外一个推论:适当的视觉不流畅,能增加理解力和记忆力。这样解释的:当视觉浏览不流畅时,感知会有所“挣扎”,受到阻碍,这样的阻碍能够放缓阅读的速度,从而加深文本的理解。对于屏幕阅读,人们更加跳读和略读的方式,这也是在微信上看文章时,如果文字太多太长,肯定就不太愿意读完,只是随便翻翻就结束了。

这里说两个他自己的经历的事情。
第一个是关于办公软件的功能、技巧使用,每当他遇到具体操作的问题,基本上就直接搜索,也能很快解决。但他也发现,很多重复出现的问题和功能,却也还需要搜索才能解决。或许,这种方式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个有待他后续验证。因为他很清楚能够在网上可以获得相应的回答,所以一直不会将它储存到自己的长期记忆当中,每次遇到问题随时搜一下就好。这也是做知识管理的要点,不要记住细节,记住方法,知识是记不完的,需要对其管理的,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调取即可。
第二个是关于知识付费的话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都说能帮你提升认知能力,而且非常的方便,可能是视频,可能是音频,可能是很明显的干货文。这样的知识产品有一定的帮助,能够给读者提供很便捷的、富有知识结构体系的一些内容,但这样的产品更多给你提供了解的层面或者印象的层面东西,不能够对其做更深入的思考和也很难与自己生活实际做结合。除非你能够放下步伐,不追求多,而是精选后的反复学习,这样也是有效果的。
同样,在网络环境中,如果获得的信息更加方便,那对信息的“珍惜”程度肯定是不够的,收藏很简单,调取再阅读很困难。
“3,2,1,停!”在网络环境中,你有哪些似曾相识的经历呢?
这个话题,之前在不同的场合看过,随着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我们不一定只需要干货,也需要一点“湿货”,需要一些细节,需要把速度给降下来,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有时间去消化,能够稍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还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生活状况做相应的实践。
在网上获得信息,的确非常便捷,我们需要做判断和选择,如果只是简短、简单的信息,纸质和数字化都是可以的,但对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对一些自己认为价值很高的内容,尽量用纸质方式阅读或者利用数字化反复阅读,不贪多,不求快,重点是看完之后要养成一个“总结思考+分享”的一个习惯,这个过程能够让你的思考稍加深刻一点,也能够让你的记忆更加的长久一点。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去年的一篇文献上看到,四年级的孩子9岁,对比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不管是理解力还是记忆力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当然选择的材料相对简短一些,毕竟年龄也偏小。我们以前更多关注成年人,但在小孩身上真实的情况如何呢,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今天只说成年人,重要的文章在屏幕上要有意识提醒自己放慢速度、反复读,重要的书籍读纸质版,重要与否在于判断,判断在于自己的知识面,快速了解,慢速理解。网络给你途径,素养靠你实践。
“3,2,1,停!”你以后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会有哪些调整呢?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频繁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