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读作品,就是读文章。简友会说,你说的这不是废话吗?在我看来,还是有区别的。
街边小学生读书
小学语文老师倡导学生读书,是读文章,且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领会:主题、段落、句子、字词,然后才是结构。这应该没有大的错误。读书就是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主题?通常主题就是老是我们通常挂在嘴上的、心中念念不忘的“中心思想”。只是在领会文章的次序上有点错了。在我看来,第二位应该是结构而非段落。为什么?因为结构就是该文章作者的内在思想逻辑:主题拿什么东西来写怎么来写,或者说主题用什么材料来呈现,从哪几个方面去呈现?这样的阅读次序,更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慢慢地会影响到书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文时的材料组织能力。
在中学语文老师中,大多会让学生看些小说、名人传记一类的文学作品,但估计不会允许甚至反对有各种求知欲的学生看长篇小说。反正,在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课堂里读长篇小说是要被没收的。大家会偷偷地躲在被窝里看,打着手电筒看,小心翼翼地看。唉,毕竟还有好事者,追求思想进步的同学会向班主任举报,举报的理由是影响了大家的休息。而今想起来,我能马上说出一些长篇小说的名字,但记不牢看过文章的标题,有时还隐隐约约地觉得这篇文章曾经在哪里翻看过,但已记不起这篇文章是谁写的,除非一些特别有名的作家撰写的文章,还能记住。
大学里有整块时间来读长篇小说和哲学书籍,但往往会鬼迷心窍地想去成名,跟风儿似的去写诗。现在想来真是可惜。因为成名成家毕竟是未来的事,一辈子的事,也是很难做到的事。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极其艰难困苦的写作之后才能达到,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今天早上就说到这,祝愿大家读书快乐,快乐读书。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5月21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