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聊到一个概念——隐性知识。觉得很有意思,几乎可以说明白为什么现在单纯的知识付费为什么不流行了。
你是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卖课的文案,都写着什么,30天速成,从零到一成为写作高手,
90天学会高手的几个顶级思维、18堂课改变升级你的认知框架等等这些。
前几年很流行什么教你财富自由、突破认知之类的。
你因为焦虑或者想要改变自己的冲动,买了很多课,第一课都没看完,可能就忘了这些课的存在。
即使说你靠着毅力和坚持学完了这些课。也做了练习,但是最后这些所谓的认知框架和方法好像与你的关系并不大。
这是为啥呢?
这是因为,你学到的都是冰上之上看得见的20%的东西,冰山之后80%的知识你并没有学到。
这有点像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构成,你的很多决定其实但是20%在现意识层面,80%在你的潜意识层面,只是很多时候你不自知而已。
关于意识的东西,很多人提的多一些。相信你多少有些耳闻,但是关于隐性知识,你可能听得很少,甚至于是以第一次听说。
因为啥呢? 因为如果你知道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你可能就不会去买那些看起来对你成长有帮助的课程了。
商家把这个告诉你,不等于是劝退你消费嘛。你不买课,他怎么收你的智商税呀。你说是吧,知识付费的小韭菜(我曾经也是)
话不多说,我们来简单看一下啥是隐性知识。
下面是维基百科的解释: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同年他出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简单来说,隐性知识的最大特征是:无法用文字或者语言、图表和公式去表达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什么是教育?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
其实,爱因斯坦这里说的忘记之后还剩下的东西,就是在你记忆深处的隐性知识。
什么是隐性知识呢?
我们来通过几个例子了解一下。
相信大家在学习烧菜的时候,一般是跟着家里长辈言传身教,或者是自己跟着菜谱进行操作。跟着长辈学的时候,他们一般最常说的是加一点糖,加少许盐,在最后加点水调的淀粉勾个欠。一点,少许?到底多少算少啊?最后?到底进行到哪步算是最后啊?这是隐性知识。
小时候一旦学会骑自行车的人,都明白,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你基本是不可能忘记怎样骑车的技巧的。就算你很多年不骑车,也没有关系。
其实,自古以来,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是中医的师徒制。
因为,很多具体的情境,是需要有师父在身边,才能手把手去教你的。
你可以在师父身边,观摩师父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的后半部分“身教”,其实才是学习关键80%
给你讲一个厨师成为大事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启发:
一个经常接待高级领导和外宾的酒店,因一道菜而闻名遐迩,这道菜人称佛跳墙。酒店掌勺大厨把这道菜做了40多年,并很早就着手将其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他最得意的高徒。徒弟也跟着师傅练习了很多年,自认为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有一天,师傅光荣退休了,徒弟接班为掌勺大厨。
徒弟严格按照师傅的工艺流程做这道菜,一丝一毫不敢马虎,而食客们却总是反馈这道菜跟从前的味道差点意思。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多年下来,师傅烧这道菜的过程早已刻在自己的脑海,自己烧菜的每一个细节和用料都和师傅一模一样,为什么味道总差那么点意思呢?他甚至怀疑师傅有意留了一手,却又不好意思去问。于是,自己反复练习,彻夜寻思,终究还是不得其解。
筋疲力尽的他终于忍不住要问师傅一个究竟。他把师傅请回酒店,说明原委,问师傅是不是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没有交代。师傅说:“没有呀,我一个退休的老头子,国家给那么丰厚的退休待遇,还有必要留一手吗?要不,我再做一次给你看,你把全过程录像,回头再仔细琢磨。”于是,师傅最后一次给他演示了这道菜的做法,过程跟他脑海里记忆的并无半点差别。师傅走了,徒弟照着师傅刚才的做法做,还是没有师傅做出的味道。徒弟更加纳闷了,他决定下最笨的功夫,就把自己做这道菜的过程也录了像,和师傅的录像对比。
经过反复对比,他终于发现了差异:他跟师傅唯一的区别是在最后一道工序上,做佛跳墙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微火将锅烧开,开锅前,打开锅盖快速激醋少许即告完成。再反复研究,他发现,原来火烧到一定程度,锅里开始有响声,所谓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嘛,响声先渐渐由小到大,然后再由大到小,就在响声由大到小至即将消失的刹那,师傅快速揭开锅盖,淋半勺醋上去,一股特别的香味立马扑鼻而来。徒弟没把握住这个火候,淋醋的时机总会差那么一两秒钟,结果味道就截然不同了。
他立即改进了自己的烹调过程,终于,师傅的味道出来了。他兴奋地把这一发现打电话告诉师傅,师傅也很纳闷,说:“几十年了,我都是凭直觉开锅淋醋,并没有确切定义这个时机。”并非师傅要刻意留一手,连他也没能把激醋的火候总结得那么精准。
师傅所掌握的激醋火候是典型的隐形知识,就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掌握该知识,也并没有总结出其中的道理。然而,他的直觉,或者说潜意识竟能做出自动反应。优秀的工匠身上都有很多隐形知识,千锤百炼做得一手绝活,却并没有仔细分析为什么要那么做,总结出精确的操作细节。
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里面的修行,其实就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能成为高手的关键,在于有很好的悟性或者学习方法去学习这些知识。
这也是普通人和高手之间最隐秘的差别所在。
如果知识付费,没有学到一些隐性知识,那么,其实根本就只是学习到皮毛。
从这一点来看,那些教你成长或者教你思维的所谓的软技能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在割韭菜。
其实你更合适的学习是去学习比如编程、设计等更具实操性的显性知识比较多的课程,可以立竿见影。
但是,如果要成为高手,又必须能更多的学习隐性知识。这可是一个大难题。
关于如何学习隐性知识,后面在用文章探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