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Dissociation)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个体与自身或周围环境的分离感,就像是精神上“断开连接”,让人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而不是亲历者。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候体验到轻微的解离,例如在极度疲劳、压力过大或沉浸于某种活动时,这些短暂的解离体验通常无害,并且可以通过休息或调整状态来缓解。但严重的解离可能是对创伤事件的反应,也可能是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表现。
解离现象通常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可能感觉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或者自身的感受有一种分离感。这种分离感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一个人在极度压力或者创伤性事件下,可能会感到自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仿佛事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与自己无关。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让个体在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时,能暂时与这些痛苦的感受分离。在心理诊断中,解离现象可以作为独立的解离性障碍来诊断,也可以作为其他心理障碍的症状之一。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解离性障碍包括几种不同的类型,如解离性身份障碍(即多重人格障碍)、解离性失忆症和解离性现实感丧失症。这些障碍的共同点是,患者会经历某种程度的与现实或自我体验的脱节。
解离”(Dissociation)和“解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解离作为一种应对机制,可以暂时帮助个体脱离痛苦的情境或情感,以便更好地处理压力。解离并不总是病理性的。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开小差”或“发呆”的时候也会经历轻微的解离。解离的体验可以是短暂和轻微的,也可以是持久和严重的。常见的解离体验包括“失去时间的感觉”、“梦游状态”或感觉自己在观察自己的身体(“人格解体”)。解离性障碍作为精神疾病,核心特点是个体无法整合意识、记忆、身份和环境感知。这些障碍不仅仅是解离体验的简单延伸,而是更为严重的、对个人生活、社会功能、职业功能等各方面造成显著困扰或损害的病理状态。解离性障碍通常与严重的创伤经历(如童年期虐待或长时间的情感忽视)密切相关。患者可能经历严重的记忆丧失、身份混乱、现实解离等,造成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显著损害。解离性障碍的症状可能是反复发作的,且难以通过简单的心理支持来缓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