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准备追《法证先锋4》,对律政剧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法庭之上,律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连续追问,让原本信誓旦旦的证人,面露迟疑,开始了自我怀疑。
被告人,你确定你当时看到的就是我的当事人?那么,我的当事人当时是用右手还是左手呢?
你真的确定?就是我的当事人做的?你肯定?我没有问题了。
我们的记忆就真的就那么可靠么?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到底是靠着理性?还是记忆?让这本书《思考,快与慢》告诉你答案。
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两套系统
还说到刚刚那个例子,证人的证词就是通过看到的真实情况而做出的回答。那么他看到的真的就是真实的吗?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由此可以看出证人通过系统1回答的律师提问,当律师提出细节上的问题,触及了系统2,由于没有专注的去观察知识下意识的看到了这个情况,因此并没有能够及时的回答律师问题,从迟疑的情况给了律师充足的反击时间和机会。
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拧开牙膏盖、挤牙膏……
系统1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就像认证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简单的一种看到-反馈程序。
关于律师询问的细节,无法立马回答的问题,就需要移交给系统2处理。
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
但是呢,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证人仅仅是看到一个情况,并没有专注于去思考,所以才对律师的提问无法回答。
系统1和系统2是相互协作的状态。因此常常跟着直觉走,而自己不自知。比如这些有趣的现象:
曝光效率
系统1能对系统2意识不到的那些事的印象做出回应。事实上,当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
比如老白金广告。当有人询问到相似问题,会立马给出反馈。
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通过对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反复观察,推断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因果关系。
比如在纸上画了一连串黑色方块,让这些方块看起来像在连贯地运动,一个连着另一个,而这些方块也立即动了起来。那些观察者知道两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相连,但他们却有种强烈的“因果关系错觉”。
启发
通过峰终定律,我们了解到,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因此经验自我,并不等于记忆自我。我们对于事件是带走主观的色彩和认知。
正如我们看电视剧都希望快乐大结局,而不是遗憾的结局。这就是说相比过程我们更在意结果。
为了追求结果的完美,我们要尽量客观的去回顾实情,从实情中提炼出方法,哪怕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提高,能避开日常生活中的坑,也是好的。
让我们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