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妈妈说理财·出品

一一妈周末和老友聊天,她说道,这近半年来,很多客户上当受骗,买了所谓的理财产品,但是目前都拿不回来本金了,那些阿姨,叔叔,现在是血本无归,天天去人家办公室门槛哭都不灵,这个市场真是害人啊。
今天呢,也是整理了整理思路,想尽自己绵薄之力,在我们选择把钱交给别人的时候,多多了解,打拐,防忽悠。
近年来,在金融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有些销售人员往往会利用消费者表述不够严谨且缺乏相关知识,夸大该产品的预期收益,来误导消费者。而日益兴盛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中,也有诸多涉嫌欺诈甚至“非法集资”的陷阱。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
不过,如果不幸中了营销人员误导销售的”道”,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下称“处罚办法”)参照原《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采用列举的方式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进行了具体细化。
先案例
销售误导防不胜防
在金融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传统银行保险等销售人员也会出现利用消费者表述不够严谨且缺乏相关知识,夸大该产品的预期收益,来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前几年,爸妈告诉去银行的经历,银行存款时,当时爸妈说要定期存款,银行大堂经理就建议买另一款定期产品。爸妈说要存款,放心,对方说这并不属于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一样,保本无风险,收益还更高,一年后就可以领取本金和利息。“因为是当地也熟,爸妈就相信她了,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也没有细看手续单,直接签名了。”就这样,被蒙在鼓里的爸妈,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两张单据上签了字。单据上的其他内容,均由工作人员代替其填写,而单据上的内容,他们也并未仔细查看。直到回到家后,给我们看,才发现这款工作人员称为和存款一样的定期产品其实是保险。
且不说这个保险收益如何,看完详细保单后,发现保障功能并不是很全,因为强调收益,需要存上五年,提前支出就会不划算。只能认栽。这里,不是说保险不好,而是不喜欢这种方式。
点评
“消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和判断多依赖于经营者所提供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在消费生活中产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常见原因之一。
“无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向消费者介绍理财产品时,需充分告知消费者产品属性,如果消费者在不知情前提下购买,那么这些机构就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
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健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首先要理性,不要轻信一些银行销售人员、保险代理人,以及网络页面上所给出的产品收益保证,警惕一些宣传语中的“预期收益”。
今后如果不幸中了营销人员的“道”,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般都会看到银行或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认购书。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认购产品的名称为“×××银行第×期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理财产品的编号;如果是银保产品会在认购书中有保险公司的名称、保险产品的名称等。
“消费者看中一款理财产品,最好也要在购买之前和家人商量之后再做决定。而且在购买过程中,建议消费者要问清楚产品的属性,看好相关产品合同的条款规定,必要时可采用录音取证。”刘健一表示,除了要用好法律武器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来进行投诉维权。
互联网理财维权难 善用法律保全资产
维权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涉及到众多的债权人,应该选出意见领袖,找有经验的律师,通过法律途径尽快保全资产,追讨债务。
事实上,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火爆异常的P2P网贷投资也成为了风险高发集中地。“钱多、没人管”的乱象一直困扰着互联网金融P2P投资。“保本保息”、“高收益”外衣包不住自融、虚假标等问题,一旦平台出问题,投资人的维权之路依旧艰难。
防打拐要点
防患于未然,天上不会掉馅饼,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全面,如果是通过理财顾问了解到的产品,先了解理财顾问的资历,人品,专业与否,眼神,面向也是可以从侧面反馈他是否忽悠人的,面由心生,看起来就不舒服的,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听信哦。
其实,了解你投资的产品,钱到底去哪里了,分析背后的用钱逻辑,收益从哪里来,每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情况,这个可以结合国家经济,行业发展情况,公司发展情况多方面了解,有利于知道钱去向后,心里才知道我的收益从那里来。
最后,维权知识要了解,通过什么渠道,每个协议都会有争议解决的处理条款,建议大家还是多关注。一一妈妈提醒,科学的理财,可以让钱生钱,愚昧的听信,忽悠难免。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一妈妈始终相信,最好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投资你擅长的领域,投资你的兴趣。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