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美的沉思》,第十七章文人画-意境以书法。
1、文人画在元代完备了,完成于一个沦亡于异族,知识分子感觉这空前苦闷的时代。知识分子纷纷成为隐士,一部分混迹民间,去认同百姓的愤怒,伤痛,为他们编写戏剧小说,如窦娥冤、水浒传。另一部分把他们的挫折苦闷,寄托于山水,走到宇宙自然里,去寻找个人生命的依托,前者使中国知识分子走向民间,推动了民间戏剧插画小说的蓬勃发展,后者是文人走向自然,发展了元代意境高邈的文人给画。"文化画"指的是书法,绘画,文学,人品诸多因素的结合。其中代表人物赵孟
(兆页),也的确,因为他的入仕元朝在中国画史上遭到议论。黄公望的成为元代绘画的首冠,他的风格,就是因为他不可以形成风格,仿佛在绘画之外,对山水,对人世,他有更多的热爱和追求,所以笔墨的自在,空间的灵活,在他的杰作《富春山居图》中,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我们在黄公望的作品中,看到他画风平凡中包含了,倪瓒,吴镇,王蒙的可能性。元四大家,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截然相反的对比,他们或发展繁杂,或发展精简。他们解脱了形象的追求,山水不再是自然客观的山水,山水便成了他们内心的独白。
2、"先观天真,次观笔意"。先观天真说的是:创意、观念的活泼对事物的热爱,总结成一般所谓的"意境",次观笔意,则指线条的力度,显然是书法的用笔了,此后的文人画大抵便是这意境与书法两方面用力的结合。宋末元初形成了以墨竹,墨梅,墨菊为主题的大量作品,表面上是文人用来形容自己的清高气节,事实上,竹兰等形象恰恰最容易与书法的撇捺笔法互通。
3、明末文人画。被认为是文人画正统嫡裔的沈周,唐彦,文徽明的"吴派",也一样只是披着文人画的外表,实际上已经多少沾带了市民艺术的性格。明末清初以四王四僧领导的人划分成两派,一部分重复着文人画外在的形式。另一部分把水墨解放的文人画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如石涛的《万点恶墨卷》,八大山人的"泪痕却比墨痕多"。是文人画队对空白运用,笔墨抽象的最高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