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北师研究生A老师来川大做讲座。从读书时代开始,这位老师便给予了我不少关照。他推荐我去政府部门实习,他指导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所以我从心底感激他。一听说他要来做讲座,我便早早去川大。然而疫情期间川大规定校外的人和车辆均不能入内,最终我没能听成讲座。于是,我在校外的一间咖啡店等着老师讲座结束。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川大的一位教授出来找我。老师说他要和成都的朋友们聚聚叫我一起去,因为多认识一些人对我有好处。我很忐忑,一直纠结要不要找个借口说不去。我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只是一直以来我都害怕饭局。
是的,我是一位礼仪老师。然而,我最怕的是饭局。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祖辈靠土地为生。在弟弟开始上幼儿园时,家里经济变得非常拮据。于是父母远离家乡,来到成都打工,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是留守儿童。读书时代我基本没参加过任何正式的饭局,加上不善言辞,常常使我在工作后的饭局上显得手足无措。
2013年我研究生毕业,成为了一名大学礼仪老师。我努力学习为人处世的规则,尤其是饭局的应对之道。桌次的排列、点菜的技巧、敬酒的顺序······书上的理论,我了然于胸。无论是商务礼仪、政务礼仪还是服务礼仪,我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且提供可落地实操的培训。
然而每次培训结束后,甲方的领导请我吃饭,我总是选择沉默以对。我不会主动敬酒,更不会说高情商的话。我只是踏踏实实帮甲方解决他面对的问题,所以在此感谢那些不因我在饭局上生硬的表现,依然给我订单并推荐新客户的甲方朋友们。
不过,每经历一次饭局我都会反思自己的得失。虽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饭局留在记忆中的印象是尴尬,但每一次我都在进步。
与以往比起来今天饭局中进步的地方:
1.我不再从头到尾只是微笑,我终于能听懂对方的一些话,猜测对方想听什么并做出相应的反馈了。
2.我开始运用饭局中的敬酒规则,自己大着胆子一个一个挨着敬完了。
以后饭局中需提高的地方:
1.切忌区别对待。
今天的饭局中有的是政府部门领导,有的是中学、大学领导,还有报社主编。因为A老师从北京回来,被当作主宾。而我是老师带过去的人,被他们当做客人,所以他们都敬了我。当主方一号的政府领导给我敬酒时,因为离得太远,我快步走到了他的身边与他碰了杯。等到主方另一位大学领导及他的妻子和孩子给我敬酒时,我站了起来,他们一家也站了起来。他的妻子腿有点受伤,我担心自己再跑过去跟他们碰杯,她站得太久,所以我就站在位置上与他们干了杯。然而,过了一会儿我发现那位大学领导话语行间透露出一丝不满。我的老师也听了出来,老师赶忙跟他碰了杯。
以后敬酒时要么都走到跟前去碰杯,要么都在座位上站起来碰杯,万万不可区别对待。或者你有什么考虑(脚受伤,怕站太久),一定要适时表达出来,不然容易让对方误会。
2.过度谦虚
谦虚是美德,但是过度了也容易得罪人。正所谓“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老师说:“按照以往聚餐惯例,每次得到晚上两三点结束。你家远,还要回去带孩子,你就早点走吧。”老师问我:“对了,XX(政府领导,因为我做政务礼仪培训)的微信你加了没?,以后有什么事情也好方便联系。”其实我从心里是很想加的,但我有点不好意思,加上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人家领导都没同意,贸然去加也不太好。于是自己傻傻脱口而出:“不用了吧。”
旁边的中学领导见状,忙圆场,“有你(A老师)在,以后有什么事你跟XX(政府领导)沟通不就对了?”。A老师又说:“他们直接沟通多好,要我在中间传什么话呀,哈哈哈。”其实,此时我只要顺势加上就好了。但我一下脑子懵了,没有说话。政府领导忙说:“以后有啥事,只要A老师一句话,能办的兄弟一定办好。”
后来,我要走的时候,因为是提前离场,我又挨个敬了一杯。敬到那位政府领导的时候,他说我们加个微信吧,我立马掏出手机加上了。其实我知道,在场的所有人看的都是我老师的面子,加与不加,区别并不大。所谓的人脉、圈子,若你不够强大,你再怎样苦心经营,别人也不会把你当成其中一员。

每一次难堪的经历,都伴随着疼痛。但唯有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敢于面对,敢于体验,你才能不断成长。难走的都是上坡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