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规则,
有规则的地方就有潜规则,
有潜规则的地方就往往乌烟瘴气,
让人胸中塞满块垒,郁郁不能纾解。
前不久带着家人开着车出去旅行,家里人因为不熟悉美国的风土人情,对于很多东西都觉得很新奇。从餐厅的小费习俗,到陌生人之间的问候,到街头的流浪汉,有喜欢的,有厌恶的,不一而足。而对于这边的超市,确只是单纯的不能理解。
我们在这边去的几家比较大的超市,一般对于水果等杂货的售卖都是自己称重,自己贴标签,自己密封。我的祖母一下便发现了这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有人贴上标签之后、密封之前再往袋子里面放东西,是几乎没有人能查得到的。于是,她便嘲笑这里的外国人蠢,这种简单的漏洞都没有发现。我听完,伸手指了指收款柜台,说:“都不用多装东西,你结账都全凭自觉,如果买哪件东西不交钱,几乎也是没有人能发现。”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我今天想谈的问题却和国民素质无关,我单纯想聊聊我们已经习惯的一种思维习惯。
从上学时候开始,就有一个叫排名的东西紧紧的跟着我们。下意识之中,我们把所有排在我们之前的人都当成了我们的假想敌。甚至不乏为了班级名次陷害同学的新闻,几年前的北大化学系投毒案就是其中一例。除了仇视更优秀的个体,更为普遍的是仇视更加富有的阶层。仇富心理产生了种种诸如砸车、偷窃、抢劫等暴力犯罪。没有付诸行动的群体也往往带着有色眼镜去评论精英阶层,似乎只要证明了对方的成就金钱地位有了道德污点,自己便能够好受很多。
职场之中就更是这种心理泛滥的重灾区,各种办公室政治和勾心斗角时时刻刻都在上演。当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不仅要对所有人态度好,还要想方设法去掉对他人可能差生的威胁感,不然真的是不知暗箭从哪个角落飞出来。
这种心理习惯如果非要总结就是一种“零和博弈”的逻辑。就是假设资源是绝对有限的,他人的得到就等同于我的失去。所以,看到他人所额外获得的钱就像是自己丢了钱那么难受。是否有人想过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别人好过是否能让你的处境更差?或者换一个角度,别人倒霉会让你的处境有所改善吗?
稍微理性一点都不难想通,纵使他人倒霉,你也不会走运。原因很简单,我们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不全是竞争,更多是协作。是一种正向关系,而不是反向。翻译成刚才的语言就是,如果别人走运,你可能还能沾点光;如果别人倒霉,你也可能受牵连。所以理性的考虑,我们应该希望周围的人越顺利越好。
在现在的时代,什么是真正的机会?能够创造更多机会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推演开来,能够帮助别人成功的人才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只有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人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多人仇视富人,是因为他们总觉得那些人的财富是巧取豪夺而来,而没有注意到相比于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其实那个富人只是分到了很小的一个部分。
回到最开始那个超市的例子,除了国民素质这些老生常谈的论调,究竟着背后还有什么呢?其实这背后是一种对于公平的不同定义。国人眼中的公平大多源于江湖与革命,是一种太平天国一般的结果公平,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强盗逻辑。当个体的处境不好,他们眼中的公平就是把其他人的财富抢占过来。而西方倡导的更多是一种过程公平,在一样的环境之下,努力奋斗善于创新和经营的人就值得获得更多的财富。
为什么一旦走出国门,办公室政治都变成了一种少数现象?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外更多的倡导协作,你要帮助他人成功,进而证明自己价值,获得更多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致力于一种通过改善环境来改善自身的信念之中。通过创造财富来分享财富,而不是通过攻击他人来掠夺财富。
这个逻辑推导到最深的地方,就会得出一个特别的结论:只有常怀善意的人,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因为他能够和所有人做最大限度的协作来积累自己。而那个在角落里时刻算计着他人,盘算着一己私利的人,只会终生陷入短期的利益斗争之中,沦为最后的失败者。
一边坏,一边蠢,最讽刺的也莫过如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