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下我姐家的孩子,我的小侄女。
侄女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是让我姐烦恼的是,侄女做事很墨迹,做事不够麻利。
我姐是个爽快人,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姐夫也一样,平时夫妻俩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
有了孩子以后,我姐就辞职在家带孩子,孩子两岁的时候上了幼儿园。
幼儿园里除了唱歌跳舞做游戏以外,还要识字,背诗,这也没什么,可是后来还会布置家庭作业,不是那种画个画做个手工的作业,而是写在本子上的作业。
去年,我姐一家来山东过年,就过年这几天,孩子每天还要写作业。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每天要认五个生字,背一首古诗,而且每天还要复习之前学过的,小小年纪就被课业所累。
我之前也看过电视上的神童,小小年纪会的东西可多了。
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和认多少字背多少诗比起来,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快乐的童年。
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渐渐显露出来,现在不管做什么都很墨迹,拖拖拉拉,开始抗拒认字背诗,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儿童是存在“最佳教育期”的。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A比只练了2周的B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A好,B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
实验证明: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只有身体和心里发育到一定的水平以后才是最佳的学习时期,在此之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只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以至于厌学,成为现代版的伤仲永。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儿童教育上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儿童的身心发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教育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小学一年级刚刚开始学习数字,学完数字再学简单运算,学完简单运算再学复杂运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如果直接给一年级的学生讲微积分会是什么情况,他根本听不懂嘛!
所以所,揠苗助长要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