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平村小教师用镜头记录“乡土中国”

东平村小教师用镜头记录“乡土中国”

作者: 卜言卜语 | 来源:发表于2021-05-03 11:51 被阅读0次

东平村小教师用镜头记录“乡土中国”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先生出版《江村经济》;1943年,33岁的他出版《禄村农田》。20世纪30年代,费先生从乡村到国际,用10年跨越中国南北、东西两半球,将《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连接起来,用鲜活的文字展现自己对乡土中国的哲思。

2017年,35岁的张越担任摄影的纪录片《耿山之变》登上央视。2021年,38岁的他导演的纪录片《黄河之水天上来》再次登录央视。从2016年到2021年,张越,用5年多的时间扎根黄河岸边的小村庄,用镜头记录“乡土中国”,用朴素的声光影展现黄河滩区的乡土变迁。

费孝通先生1935年清华研究生毕业,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张越老师2001年中师毕业,回到东平成为一名乡村教师。2009年开始自学摄影,2020年《猜猜我有多爱你》摄影作品入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组照《黄河大合唱》入选“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摄影大展(东营)报名展、“和动力——2020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青年策展项目“黄河流域当代齐鲁影像艺术展”。

张越在中师学习的是美术专业,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学有所长。接触摄影后,他发现了另片广阔的艺术天地,于是从摄影技术到摄影艺术,从关注摄影到关注社会,张越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2014年,他为自己制订了“365纪实摄影计划”,每天拍摄一组纪实摄影,用摄影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2015年,爱好摄影的朋友向他推荐了耿山口村。原来,在国家开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作中,耿山口村被纳入全省第一批搬迁试点,这正是张越想要用纪实摄影表现的大体裁。在以后的岁月里,每逢周末,张越就会驱车百里,从自己工作的梯门镇赶往银山镇的耿山口村。表现农民拆迁的纪录摄影和纪录片不少,张越也曾广泛和深入地研读过。但那些作品,大多记录到农民上楼就结束了。农民安居之后,能否乐业?家民的社区生活会有哪些新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角度还没有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完整呈现过。张越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至少用5年的时间,记录农民从拆迁到搬上楼房,再到如何适应新生活,新生活的状态如何。为了这一信念,张越雷打不动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拍摄。

第一次拍摄这样的大体裁,没有剧本,没有经验,怎么办?张越一方面广泛阅读学习,一方面用最”笨”的法子,一条街一条街的拍,一家一户的拍,拍了村庄去拍农田,拍了农田再去拍机耕路。农民和村干部不适应镜头,一看到镜头就不自然。张越就和农民拉家常,一天一天地坚守,融入他们的生活。直到农民完全适应了镜头,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

张越的坚持被耿山口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当地领导的协调,张越借调到耿山口小学担任老师,再也不用饱受奔波之苦,终于可以用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拍摄耿山口的迁建之路了。

各种信息是海量的,拍摄任务巨大,让张越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煎熬,更考验着张越的耐力。有时为了拍摄一段画面,要爬高过坎,稍有不慎,脚踝就有扭伤的可能。但张越无所畏惧,硬是哪里需要哪里拍,全方位的对搬迁工作进行跟拍。那段时间,张越白天拍摄,晚上整理图片与视频。有时忙完,不知不觉间天都快亮了。

为了记录村民日常的生活,记录下村庄变迁的关键节点,张越很少回家,长期住在村里。5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大儿子上学、小儿子出生、父母生病、奶奶去世……张越对到理想的追求,离不开亲人的理解与支持。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他刻苦学习的时候。除了学习摄影的技术,他还要学习关于社会、艺术、哲学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这些丰厚素养的积淀,才让他的纪录片有了灵魂,有了深度。回顾一段时间内的拍摄,张越不只用摄影师的角度来看自己拍摄,更会从一个导演的角度来组织素材,关注镜头下的每一个人物,关心他们的内心变化,关切整个村庄的精神风貌。

在这个过程中,张越也从这个村庄的旁观者,成为了建设者。在老村的每一处院落,张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一张张全家福被张越精心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时间长了,打开文件夹,那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照片让很多看过的群众眼中流下热泪。因为张越记录了一段过往,一段生活,一段经历。张越参与了耿山口村所有农户全家福的拍摄,照片里不仅有人们在旧房前的留恋与不舍,也有新房里的兴奋与欢喜。这些大量的真实素材,为后来建设的耿山口村创业奋斗展览馆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更是为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的记录片提供了素材支撑,让外界的人看到了耿山口村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变化。

张越的镜头语言不断被央视、地方卫视的编导认可,并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被大众称为“农夫导演”的焦波主动提出了要和张越合作完成耿山口村变迁纪录片的愿望。焦波已经是纪录片领域的名导,多年来一直将镜头对准基层农村,曾经因《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而享誉中外。张越则是纪录片领域的新锐,充满干劲,有独立思想,他们的合作,让这部纪录片得以顺利推出,并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表达。

有人说,“纪录片是一门特殊的影视艺术,杰出的纪录片创作者会向观众展示出事物的多变、多样与复杂,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摹写和批判来启发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观照与反思。”

费孝通先生出版《乡土中国》之时,正值古老的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无论是在高层的政权更迭还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源于西方的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变与不变……不断交织,费先生以江村、禄村为切片,展现着近代中国的“多变、多样与复杂”,启发中国人“对于自身生活的观照与反思”。

张越用镜头记录下的耿山口村变迁的6年,正值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在这个阶段,留住乡愁与城镇化进程,精准扶贫与自力更生,乡村生活与互联网时代……在矛盾与调和中前行。张越以黄河滩区的耿山口村为胶片,展现着当下乡村中国的“多变、多样与复杂”,继续启发自己和观众“对于自身生活的观照与反思”。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说:“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对于张越来说,摄影是他的家,耿山口是他的家,东平是他的家,中国是他的家。但他不会停下。家那么大,生命那么丰富,他要用镜头去寻找和展现乡土中国更多更多的精彩情节。因为,捧起镜头,就是他回家的路。

(卜庆振根据侯存国《张越和耿山口的故事》改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平村小教师用镜头记录“乡土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jfdltx.html